殘疾人想要獲得成功,他們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要比正常人要多得多,需要我們大家去學習他們身上的那種勵志精神。下面是勵志人生小編為大家?guī)須埣裁藙钪竞喍坦适拢?a href="http://www.cdkhsjzp.com/huati/xiw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殘疾名人勵志簡短故事篇1
鄭龍華,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臨安市。幼年失去雙手,1981年開始自學攝影,他先后在國內(nèi)外舉辦過各種形式的攝影展覽,并多次在各種影賽中獲獎。鄭龍華于20xx年5月20日在家鄉(xiāng)浙江省臨安市啟動“生命之光”——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100位殘疾人精英的攝影活動。經(jīng)兩年多的時間,他先后獨自走遍全國100多個縣及港、澳、臺地區(qū),行程達6。3719萬公里,采訪了各行業(yè)100位殘疾人精英,拍攝圖片4。5萬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萬字,撰寫采訪手記19。86萬字。20xx年5月,鄭龍華被評為杭州市勞動模范。
由他拍攝的100位成功殘疾人士的照片《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百位殘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沒有健全的手或腳、甚至身體不能直立的殘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歲的鄭龍華說:“我選擇展示他們陽光的一面,而不去關注他們肢體的殘缺。盡管拍攝殘缺更有視覺沖擊力,但我希望這些作品能帶給人們希望和鼓舞。”為了這組照片,他花了近3年時間。
他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個成功的殘障人士:雖失去右手但創(chuàng)立了“譚木匠”木梳傳奇的譚傳華、雖由于幼時疾病腿部行動不便但創(chuàng)立“江民軟件”的反病毒軟件專家王江民、雖由于先天佝僂身高不足1米卻坐著輪椅宣傳環(huán)保的甘肅省清水縣秦亭鎮(zhèn)店子村袁建明……鄭龍華要展示殘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這些作品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大家照到自己:這些傷殘人士在這種情況下做事都能成功,每個人都更應該用心做事。”
如鄭龍華所努力的,照片鼓勵了很多參觀者。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8歲的葛斌用手語說:“來看展覽之前,我感覺非常迷茫。但看到這些照片,我很感動。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著一個肢殘運動員的照片說,“我能夠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9歲的劉建超用手語說:“我來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們一樣,不幸成為殘疾人,他們更需要用這些故事來進行勵志教育,勇敢地面對生活。”
從1歲落入火炕失去雙手后,鄭龍華對于生活的磨礪便不再陌生。他用雙腕夾筆寫字、兩次考上大學卻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頓中,同學寄給他臺舊相機,22歲的他開始用雙腕操作這臺“精密儀器”,走街串巷為村民拍照,兩年后在上海第一次獲獎。
“攝影讓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內(nèi)向、封閉自己,因為我清楚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鄭龍華說,“當別的攝影師,拍拍我的肩膀說,‘老鄭,拍的不錯啊’,我才覺得我和他們一樣,在藝術上也能創(chuàng)造出好作品。”
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與他人不同,鄭龍華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難多于順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殘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在他看來,對殘疾人最致命的打擊是“失去信心”。
鄭龍華曾在浙江省臨安市殘聯(lián)工作,這段經(jīng)歷讓他更熟悉殘疾人的感受:“殘疾人比較敏感,有時,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不屑的動作,在常人看來沒什么,但對于殘疾人可能就不一樣,他們可能會多想。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來,社會對殘疾人的保障近年來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業(yè)等,但“仍滯后于社會發(fā)展”。此次殘奧會對志愿者培訓中有一條原則廣為傳播:幫助殘疾人時,要先征得對方的允許。“他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去做。比如殘疾人有時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殘疾名人勵志簡短故事篇2
高志鵬,男,漢族,1974年生,視力殘疾,山西省呂梁人,現(xiàn)為太原市盲童學校音樂教師。6歲時因手術失敗導致雙眼失明,13歲隨民間學藝,18歲成為太原市盲童學校插班生,28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他集寫詞、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創(chuàng)作數(shù)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近百家媒體對他的事跡進行過報道。
高志鵬出生在呂梁山區(qū)興縣,6歲時因手術失敗雙目失明。8歲那年,他讓妹妹拉著他的手到學校門外聽課,被老師發(fā)現(xiàn),讓爸爸把他領回了家。爸爸摸著他的頭說:“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樣,爸爸教你拉二胡吧!”從那天開始,他踏上了音樂旅途,在自己心靈的舞臺上演繹起不滅的火焰和無盡的執(zhí)著。高志鵬11歲時,二胡水平就已超過了父親,當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盲人音樂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樂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世界。他跟著鼓樂班的師傅們沿九曲黃河一路苦學,學會了各種民間小調(diào)、晉劇曲牌,學會了嗩吶、笙、簫、笛子等鼓樂班的全套樂器。15歲那年,父親為他買了8件樂器,讓他組建了自己的鼓樂班。從此,這位少年盲班主帶著一伙明眼人,開始在陜西、內(nèi)蒙古一帶的農(nóng)村闖蕩。幾年下來,他掙下的錢,不但貼補家用,建了新窯洞,而且還為兩個哥哥娶了媳婦,供妹妹讀完了初中。在外闖蕩的高志鵬第一次聽說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開啟了一扇窗戶,獨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學。在省殘聯(lián)領導的幫助下,他成為太原市盲童學校的一名大齡插班生。
在盲校學習的兩年間,每到星期天,志鵬便抱著吉他、二胡到街頭賣唱,掙學費和生活費;上課時間又以飽滿的激情,投入于學習和創(chuàng)作中。1994年,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心聲》,在山西人民廣播電臺“升華獎”新歌征集中,榮獲詞曲創(chuàng)作一等獎;歌曲《滿天繁星屬于你》,在全國第二屆盲聾學校學生藝術匯演中,獲得一等獎及創(chuàng)作獎。當中殘聯(lián)主席鄧樸方把獎杯送到他的手中時,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點點希望。
盲校畢業(yè)他留校工作,20xx年在中殘聯(lián)的關懷下,他成為中國戲曲學院首位盲人進修大學生。在正規(guī)化、高節(jié)奏的教學環(huán)境中,為了趕上學習的進度,他幾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據(jù)盲文和課堂的錄音資料一點一點地摸索著指法。進修是拿不到學歷的,20xx年高志鵬便參加了成人高考并成為中國戲曲學院一名正規(guī)大學生。經(jīng)過頑強拼搏,高志鵬不僅以優(yōu)異成績完成學業(yè),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黃土情懷》,還分別榮獲全國第六屆殘疾人藝術大賽金獎、銀獎。更令同學們嘖嘖稱奇的是,他利用業(yè)余時間,拜北京盲校李紅偉為師,靠著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時間學會了一般得用三年時間才能掌握的鋼琴調(diào)律技能!
如今,高志鵬的心中有了一個“神州萬里行”的計劃。他準備用兩年時間,走訪全國百所高校,為高校師生免費演奏自己的音樂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殘疾名人勵志簡短故事篇3
巴雷尼小時刻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本身的沉痛。她想,孩子當今最須要的是役使和支持,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離開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
從那往后,媽媽只消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屢屢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光要言傳,還要身教。假使發(fā)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商榷支持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上去,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熬煉商榷。
體育熬煉填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未便。母親的樣品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畢竟承擔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吃苦進修,進修收效一直在班上壓倒元白。末了,以優(yōu)異的收效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大學畢業(yè)后,巴雷尼以全盤精神,勉力于耳科神經(jīng)學的研究。末了,畢竟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的領獎臺。
殘疾名人勵志簡短故事篇4
張海迪(zhāng hǎi dí),女,漢族,1955年9月出生,山東文登人,當代女作家。198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1年9月參加工作,吉林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在職研究生學歷。肢體殘疾。曾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中國殘聯(lián)第四屆主席團副主席,中國肢殘人協(xié)會主席,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東省青聯(lián)副主席,省殘聯(lián)主席團副主席。歷任山東莘縣城關醫(yī)院醫(yī)生、廣播局無線電修理工,濟南市文聯(lián)創(chuàng)作室創(chuàng)作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室創(chuàng)作員,中國殘聯(lián)第一、二、三屆主席團委員,第三屆肢殘人協(xié)會主席,第九、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20xx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lián)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為中國殘聯(lián)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yè)課程。張海迪15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y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xiāng)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shù)貫槿藗冎尾∫蝗f多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她很堅強!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chuàng)作,執(zhí)著地為文學而戰(zhàn)。張海迪學習非常刻苦,曾經(jīng)自己翻譯過一本10萬多字的外語小說。
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美麗的英語》《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jīng)在日本、韓國出版。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