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真正偉大的人,是由行動使他人見識其不凡之處。這里勵志人生網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五篇青少年教育意義的小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一、《路在山的那一側》
高三那年暑假,我一個人去位于膠東半島的崑崳山區旅游。那天我遇到一座不高的小山,經過與地圖的仔細對照后,我知道這座山的頂部有“老子道德經”的石刻。于是我決定爬上去,憑感覺,我認為自己完全可以用半天的時間到達山頂。
根本沒有路,我只能借助突出的巖石和瘋長的青藤艱難攀爬。不斷有松動的石塊從我身邊滾落,過程的艱險程度,遠超出我的想象。
途中,有那么幾次,我幾乎想放棄。但那個石刻牢牢地吸引了我,激勵著年少狂妄的我繼續。
終于爬到山頂了,人卻累得骨頭散架。我坐在最高的一塊石頭上,一邊喝水,一邊很有成就感地四面眺望。突然,我發現,在山的另一側,有一條路。
一條青石鋪成的臺階路,從山腳,緩緩地通向山頂。臺階的兩側有鐵索做成的扶手,臺階上行走著游人,甚至有兜售礦泉水和紀念品的小販。比起我剛才的狼狽相,這些人更象是在自家的花園里散步。
顯然,這才是一條登上山頂的正確的路。
我的目標其實只是那個石刻,而不是探險和爬山。那么,我剛才的選擇顯然是一個錯誤。雖然最終還 是爬上了山頂,但我卻付出了比別的游人多出幾倍的艱辛和時間。
其實假如我多看一眼地圖,或者找個當地人問一下,那么,我完全可以及早發現這條臺階路,而不必冒著生命危險,一個人在山的另一側攀爬。但是我沒有。年輕的自信和沖動,很多時候,其實是盲目的另一種解釋。
通向目標的路,有很多條。在這很多條中,有那么一條,無疑是最短、最安全、最快捷、最適合你的。只所以沒有發現,只因為你的面前有一座山。這座山,暫時遮擋了你的視線。
而那條路,其實就在山的另一側。
當然你還 可以自己開辟一條路,比如我艱難攀爬的那條。不過這需要過人的膽識、無畏的勇氣和充足的時間,以及你對于這條路的了解和把握。而當時我的選擇,卻不過是一種急躁狀態下的盲目罷了。這顯然太過危險。
人生短暫。當目標不可動搖,那么,先靜下心來選擇一條正確的路,遠比不顧一切的盲目行動,要重要得多。
二、《攀上正確的梯子》
身為作家和教師的拉比·哈羅德·庫什納先生曾告訴過我這樣一個極其有趣的故事:有一個聰明好學的斯坦福醫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在期終考試中,再一次取得了全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作為嘉獎,他的父母給了他一筆豐厚獎金,讓他到亞洲盡情游玩,度過一個快樂的暑假。
在印度游玩期間,他有幸結識了一位宗教大師。大師問他道:“年輕人,你那么刻苦地學習,是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嗎?”
“不,”年輕人斷然否認道:“我對做一名醫生沒有絲毫的興趣,我的目的只是想超過我最好的朋友,超過所有的人。”
大師換個話題問道:“你心中理想的妻子是什么樣?”
“我不知道,”年輕人回答道,“但我一定要打敗所有的追求者,把我們學院的校花追到手。”
大師對他說道:“年輕人,你并沒有意識到,你的競爭和成就觀念正在毒化你的心靈。你所謂的成就,就是沒日沒夜地學習,以期在考試中取得比其他人更好的名次;你理想的婚姻不是找到一位最適合你的女人,而是贏得擁有最多追求者的女人的芳心。戰勝別人,獲得第一,這就是你心中的功成名就。”
年輕人若有所思地聆聽著,大師繼續勸誡道:“我希望你能放棄對這種成功的追求,加入到我們中間,與我們一道分享寧靜和關愛。”
年輕人經過認真、反復的思考,終于做出了自己的決定,他打電話告訴他的父母,他已決心退學,也不再回家,他要一直生活在這里的靜修院,隨時聆聽大師的教誨。
六個月后,他的父母收到了他的來信: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對我在上個暑假所做的決定非常不滿,但我想告訴你們的是:這個決定讓我快樂無比。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平和。這里沒有競爭,沒有追趕,只有分享和和諧。最令我感到開心快樂的是:我已經成為整個靜修院中第二個最受大師器重的弟子,而且,我堅信,到6月份,我一定能成為最受大師器重的弟子!”
年輕人可笑可悲之處在于,他理解的競爭和成就的含義是——比別人做的快、比別人做的多。他沒有意識到,做什么比怎樣做更為關鍵。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于,人們畢其一生的時間,努力去攀登成功的梯子,當爬到梯子的頂部時,才猛然發現,這個梯子靠在了一個錯誤的建筑上。”
倘若目標錯了,那么無論你在梯子上攀登得多快,攀登得多高,哪怕是第一個到達目的地也毫無價值。攀上正確的梯子,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三、《我的導師》
當杰出而博學的哈桑大師垂危的時候,有人問道:“哈桑大師,您如此博學多知,請問您就學于哪位偉大的導師呢?”
哈桑大師回答道:“我有數以千計的導師,哪怕我僅僅簡單提一下他們的名字,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我就舉出其中的三位給你說一下吧。”
我的第一位導師是一個賊。有一次,我迷失在荒漠中,當我最終找到了一個村莊的時候,天色已經太晚了,家家戶戶都房門緊閉。正當我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我看到一個人正在一座房子的墻上挖洞,我問他,我能待在哪個地方?他回答說,深更半夜的,比較麻煩,如果你愿意和一個賊待在一起的話,那你就和我待在一起得了。
其實,這個人長得挺英俊的,我后來得知,因為過度窮困,他被迫走上了行竊的道路。我在他的那間遮不住風雨的破舊房子里,一待就是一個月。每到夜里,他都會對我說,我要出去工作了,你休息吧。當他回來時,我問他,有收獲嗎?他總是說,今晚沒有,但是,按照上帝的意愿,明天就會好起來的。他從來都不會絕望悲觀,總是快快樂樂的。
在后來的日子我總是想到這個賊,很多次,當我絕望無助的時候,我都強迫自己不再去想那些悲觀的事情,那個賊的影子會突然跳進我的腦海里,每個晚上他都會說的那句話,就會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中:“按照上帝的意愿,明天就會好起來的。”
我的第二位導師是一條狗。我因渴來到一條河邊,這時,一條狗也來了。它也渴得厲害,它向河里望了望,它看到了另外一條狗——它的影子,它很害怕,叫了兩聲,轉身逃走了。但是,極度的渴使它又拐了回來,最后,盡管恐懼,它還 是跳進了河里,河中的影子也馬上消失了。這條狗讓我明白,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即使是一條狗,也能鼓足自己的勇氣。
我的第三個導師是一個小男孩。我在城里,碰到一個小男孩,手里拿著一只點著的蠟燭,他正準備到清真寺去,把蠟燭放在那里。“打擾一下,”我對小男孩說,“是你自己點亮的這支蠟燭嗎?”他回答道:“是的,先生。”我又問道:“這蠟燭有亮的時候,有不亮的時候,你能告訴我,這光亮來自哪里嗎?”
小男孩笑了笑,“噗”地吹滅了蠟燭,問道:“你親眼看到這束光剛剛離去了,你能告訴我它去哪里了嗎?”
我的自負一下子變得粉碎。我的所有知識、學問消失殆盡。那一瞬間,我徹底感到了自己的愚蠢。從那時候起,我再也不自作聰明,自以為博學了。
事實上,我沒有導師。我沒有導師是因為我有千千萬萬個導師,我從每一個可能的地方學習,并且一直都在培養、增強學習的能力。有一句話,我希望你能記住它:每一個人都是一條獨特的河流,每一條河流都有值得跋涉的地方,如果你夠用心,總有一天,所有的海洋都會屬于你的。
四、《走下巨人的肩膀》
尼古拉斯的父親奧古斯特曾是舊金山大學的文學院院長,他的叔叔弗朗西斯是以電影《教父》聞名于世的大導演。十七歲之前的尼古拉斯 ,雖然自身沒有光彩照人的地方,但是,由于他一只腳踏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也成為眾多同齡人崇拜的偶像。
在一次音樂班上,尼古拉斯給同學們講著叔父拍攝電影的花絮,他一邊講,一邊手舞足蹈,同學們被他吸引的心馳神往,都入了迷,以致于指導老師約翰在講臺上站了足足十分鐘,沒有人覺察到。
尼古拉斯正在模擬一個搞怪的動作,突然看到了約翰,馬上停下來,其他同學也發現了約翰,忙回到各自的位上。約翰望著尼古拉斯說,你比老師的影響力還 要大,在我的記憶中,幾乎沒有一堂音樂課能夠吸引同學們這么專注地聽講。尼古拉斯的臉刷地一熱,內心卻在沾沾自喜 。
約翰洞察肺腑地看了尼古拉斯一眼,緩緩地說,我知道你的父親和叔父都是名人,他們就像兩個巨人,成為你驕傲的資本,但是,你想過沒有,多年之后,人們記住的是他們,而不是你,為什么?因為你不是巨人,你只是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人物,甚至,后人根本就不知道你的名字。
尼古拉斯的心猛地一震,汗刷地淌了下來。約翰的話刺痛了他。是的,他除了擁有父親和叔父的光環,還 有什么?
從此,尼古拉斯以叔父電影中的明星為目標,經常去影院觀看他們的演出,并用心揣摩怎樣快速地融入角色。但是,他并不借助于父親和叔父的名氣,甚至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音樂老師約翰的姓。1982年,尼古拉斯初次在影壇露面,參演了《開放的美國學府》,之后,陸續出演了《村姑》、《斗魚》、《鳥人》、《月色撩人》、《我心狂野》、《火鳥出擊》等電影。1995年,尼古拉斯在《逃離拉斯維加斯》一片中,憑借優秀的表演,一舉奪得第六十八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成為國際巨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雖然比巨人高,卻不是巨人,因為是巨人托舉了你。只有走下巨人的肩膀,靠自身的不斷進取,你才會成為另一個巨人。
五、《只有一次機會》
鮑格丹諾夫出生不久,便被父母拋棄了,后來他被人收養,并有了鮑格丹諾夫這個名字,意思是“上帝賜予的”。
或許,上帝特別關照得不到父愛和母愛的鮑格丹諾夫,后來,他遇到了一位射擊教練,教練發現鮑格丹諾夫坐在臺階上,目光久久地注視著一個方向,便認為他有射擊方面的天賦,于是親自培養他。但是很快,教練便失望了,當鮑格丹諾夫說出自己的身世后,教練這才知道,鮑格丹諾夫不是精力專注,而是失魂落魄,用通俗的話來說,他是在發呆。
不過,教練不想放棄對鮑格丹諾夫的培養,他堅持每天讓鮑格丹諾夫練三百發子彈,對他進行強化訓練。誰知,并不見效果。訓練場上的鮑格丹諾夫,明顯是在應付,他只是漫不經心地完成訓練課程,根本就不珍惜那三百發子彈的機會。
后來的一天,教練把鮑格丹諾夫帶到訓練場上,這次,他并沒有給鮑格丹諾夫三百發子彈,而只給了他一發。鮑格丹諾夫愣愣地看著教練。教練說:“今天,你只有一次機會,如果射不中靶心,就不許你走出訓練場。”鮑格丹諾夫默然半晌,將子彈推進槍膛。他端起槍,又放下,然后慢慢端起,又放下,遲遲不敢射出那一發子彈,最后,他凝神看著目標,足足有十分鐘,才扣動了扳機。
“嘭”,彈中靶心。
教練欣慰地笑了,之后,他每天只給鮑格丹諾夫一次射擊的機會,如果射不中靶心,就要不停地練下去。
1952年,在第15屆奧運會上,鮑格丹諾夫獲得了大口徑步槍300米3×40項目的金牌,成為前蘇聯第一個奧運會射擊冠軍。兩年后,鮑格丹諾夫在世界射擊錦標賽中,囊括了小口徑步槍3×40、自選步槍3×40、跪射、立射、臥射等多個項目的金牌。
一枚子彈,就是一次機會。往往,當我們擁有大量的子彈時,會隨意地射出它們,不但一次次的機會白白浪費,我們本身的技藝也得不到進展。而當我們只剩下一次機會時,還 有誰不去珍惜?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