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從古至今都有與朋友結為異性兄弟的習俗,稱為八拜之交,但很多人都是只知其名,卻不知道八拜之交到底是指的哪八拜,這八拜又是從何而來的?
1. 管鮑之交
春秋時代,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好朋友。后來齊國君主死后,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都準備爭奪齊國的君主寶座,而且管仲還一度用箭射中過公子小白,后來是公子小白詐死,然后在鮑叔牙的帶領下日夜兼程回到齊國做了君主——也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想報一箭之仇,殺管仲,但是鮑叔牙阻止不說,還勸說齊桓公封管仲做相國——齊桓公驚訝:寡人打算封你當相國,如果管仲當了,你做啥?
但鮑叔牙還是推舉管仲。
一方面,鮑叔牙是出于對國家利益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友情——畢竟,不嫉賢妒能已經(jīng)難得,而把唾手可得的相國寶座讓給朋友,更難得。
2. 知音之交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后,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鐘子期。后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的辛酸。
3. 刎頸之交
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后,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里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jīng)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xiàn)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并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jīng)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后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于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4. 舍命之交
戰(zhàn)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后世于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5. 膠膝之交
這個典故出自東漢陳重和雷義,哥們關系非常好,都是飽學之士。某年,一同去應聘,結果陳重成功上位,雷義沒成功。于是,陳重向太守建議,自己讓位給雷義,沒批準。第二年,雷義應聘成功。世人感慨“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這哥倆關系好到如如膠似漆。
6. 雞黍之交
范式少時與元伯為友,二人讀書后,同歸鄉(xiāng)里。范式對元伯說,他兩年后回來拜訪,兩人約定了拜見的日期。日期將至之時,元伯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母親不相信他們約定的具體日期,元伯說:“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會違背。”到了約定的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飲,盡歡才散。
7. 忘年之交
這是指孔融與禰衡的交情,《后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禰衡才20歲,孔融已經(jīng)40歲了,但倆人卻一見如故,成為忘年好友。
8. 生死之交
就是值得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桃園三結義,三人于桃園中焚香拜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打天下,義字為先——這就是著名的“桃園結義”。劉備、張飛和關羽三人在桃園結為生死之交。
關于友情的兩個小故事:
1. 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旅行。
在旅行中他們吵架了,一個給另一個一記耳光。
被打的覺得受辱,一言不語,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們繼續(xù)往前走。走到了沃野,他們決定停下。
被打巴掌的那位差點淹死,幸好被朋友救過來了。
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劍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問到:
“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xiàn)在要刻在石頭上呢?”
另一個笑笑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
相反的如果被幫助,我們要把它刻在心靈的深處,任何風都抹不去的。”
2. 貓和豬是好朋友。一天貓掉進大坑,豬拿來繩子,貓叫豬把繩子扔下來,結果它整捆扔了下去。
貓很郁悶的說:這樣扔下來,怎么拉我上去?豬說:不然怎么做?貓說:你應該拉住一頭繩子啊!
豬就跳下去,拿了繩子的一頭,說:現(xiàn)在可以了!貓哭了,哭得很幸福……
有的人不是很聰明,卻值得你終生擁有。
朋友之間相處,傷害往往是無心的,幫助卻是真心的。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會有摩擦,也會因為這些摩擦產(chǎn)生誤會,以至于成為陌路。
友情的深淺,不僅在于朋友對你的才能欽佩到什么程度,更在于他對你的弱點容忍到什么程度。
學會將傷害丟在風里,將感動銘記心底,才可以讓我們的友誼歷久彌新!
友誼是我們哀傷時的緩和劑,激情時的舒解劑;
是我們壓力時的流瀉口,是我們?yōu)碾y時的庇護所;
是我們猶豫時的商議者,是我們腦子的清新劑。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大家都要牢記的:
“切不可苛求朋友給你同樣的回報,寬容一點,對自己也是對朋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