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付出與得到
楚國大舉進犯齊國,齊王派淳于髡去趙國請救兵,讓他攜帶黃金一百鎰、車馬十輛作為趙國出兵的交換條件。
淳于髡接到大王的口諭之后仰天大笑,齊王莫名其妙,問道:“你嫌東西少了嗎?”
淳于髡忍不住笑答道:“哪敢嫌少!”
齊王追問:“那你笑是什么意思?”
淳于髡回答道:“臣想起今早遇到一個人的可笑行為,故覺得想笑,決無嘲笑大王之意。”
齊王問道:“今早有什么可笑的事發生,給寡人講講。”
淳于髡回答:“臣今天早上在上朝的路上,經過田地時,看見有一個農夫跪在路旁祭田,他舉著一只小豬爪,端著一盅酒,嘴里振振有詞地祝愿說:‘土地爺啊,求你保佑,讓我五谷滿倉,豬牛滿圈,金銀滿箱,兒孫滿堂!’我見他手里拿的這么微薄,嘴里要求卻那么奢厚,所以越想越好笑。”
齊王聽了很慚愧,便增加了黃金一千鎰、白玉十對、車馬百輛,讓淳于髡帶著這些東西到趙國求救。
趙王看到這些東西,立即撥給齊國精兵十萬,戰車千輛,星夜趕來齊國解圍。楚國得到消息,連忙星夜撤兵回國。
【感悟】
付出與得到,永遠是對等的。如果“手里拿的這么微薄,嘴里要求卻那么奢厚”,只想要豐厚的收獲,卻吝于付出,其結果只能得不償失。
故事2 苦瓜的故事
在一座寺廟里,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師父拿出一個苦瓜,意味深長地對弟子們說:
“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圣河,并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養,并朝拜它;回來時,再把它們拿回來。”
弟子們走過許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師父的教導去做。回來以后,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做晚餐。
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后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么多圣水,進過這么多圣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弟子聽了,立刻開悟了。
【感悟】
想靠苦修和虔誠變換人間之苦痛,無異于癡人說夢。佛家講,擺脫生死和世間一切煩念,并不是說這些東西就不真實存在了,而是在你的虔修中變得無足輕重,不能帶給你任何凡俗的創痛了。
故事3 魯廟里的怪酒壺
孔子帶著他的弟子瞻仰魯桓公宗廟,在案桌上發現一只形狀古怪的酒壺。
孔子問守廟人:“這是什么酒器?”守廟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左右作為銘志用的酒壺。”“啊,我知道它的用處了!”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快取清水來,灌進這只酒壺里。”
弟子舀來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壺,大家都屏息靜氣地看著。只見水注入不多寸,壺身開始傾斜了;接著當水達到壺腰時,酒壺卻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繼續灌,水剛滿到壺口,酒壺就砰的一聲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齊抬頭看著孔子。
孔子拍手嘆道:“對啊,世上哪有滿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問:“老師,請問這個酒壺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其中可有道理?”
“當然有!”孔子對大家說,“做人的道理也同這只酒壺一樣,聰明博學,要看到自己愚笨無知的一面;功高蓋世,要懂得謙虛禮讓;勇敢英武,要當做還很怯弱;富庶強盛,要注意勤儉節約。人們常說的不偏不倚,截長補短,也就是這個道理。”
【感悟】
一切事物無不存在一個確定的“度”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