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獐鹿之辨
北宋宰相王安石有一個兒子叫王霧,從小就很聰明。
在王霧只有幾歲的時候,有個南方來的客人送給他家一頭獐、一頭鹿,裝在一個籠子里,放在客廳里。
王霧從來沒有見過這兩種動物,感到很新鮮,整個上午都在客廳里玩。
客人見他玩得很起勁,就開玩笑地對王霧說:“別人都說你人小聰明,我來考考你怎么樣?”
王霧說:“先生請講。”
客人說:“我問你,這籠子里哪只是獐,哪只是鹿?”
王霧并未見過獐和鹿,看了半天,巧妙答道:“這還不簡單?獐旁邊的那只就是鹿,鹿旁邊的那只就是獐。”
客人聽了,感到十分驚奇。
【感悟】
世間事物既是獨立,又是相互聯系的。很多事物原本無法分出對與錯,能清楚區別開來兩者間的辯證關系,比認識二者本身更重要。
故事2 只拿5分錢的硬幣
美國前總統威廉哈里遜,小時候家里很貧窮,他沉默寡言,人們甚至認為他是個傻孩子。他家鄉的人常常拿他開玩笑。
比如拿一枚五分錢硬幣和一枚1角的銀幣放在他面前,然后告訴他只準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里遜都是拿那枚5分的,而不拿1角的。
一次,一位婦女看他這樣可憐,就問他:“孩子,你難道真的不知道哪個更值錢嗎?”哈里遜回答說:“當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1角的銀幣,他們就再不會把硬幣擺在我面前,那么,我就連5分也拿不到了。”
【感悟】
人們往往覺得他人愚蠢而自己聰明,而在愚弄別人為樂的時候,往往便會低估別人,因而也更容易顯露自己的愚蠢,其結果常常是反過來被人愚弄了而不自覺。
故事3 絕妙的回答
師傅想拿學徒開開心,就吩咐學徒說:“卡爾,你拿這個罐子去給師傅打啤酒來!”
“師傅,拿錢來!”
“要用錢的話,哪個笨蛋還不會打啤酒?快去吧!”
學徒去了。他知道這是師傅在刁難自己,這可怎么辦呢?他左思右想,想出了一條妙計。
幾分鐘后他回到師傅跟前,把空罐子遞給師傅,“您痛快地喝吧,師傅!”
“你這蠢驢,這罐子是空的!”
“對不住啦,師傅。罐子要是裝滿啤酒的話,哪個笨蛋又不會喝呢?”
師傅在聰明的卡爾面前啞口無言。
【感悟】
對于無理的刁難,只要能夠如法炮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再好不過的法子了。
故事4 空瓶與滿瓶
狐貍和猴子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在路上它們發現了一個洞穴,里面有個神像和兩個瓶子。
狐貍祈求神像:“我們幾天沒吃東西了,這樣下去會餓死的……”
神像說:“這兒有兩個瓶子,一個裝滿食物,一個是空的,你只能用觀察來選擇一個。”
狐貍心念一動,遂自言自語:“兩個瓶子中有一個裝滿食物,另一個是空的,我看這兩個瓶子肯定都是空的。”
聽了這話,一個瓶子開口了:“我才不是空的……”
狐貍一聽,伸手抱走另一個瓶子。打開瓶口,果然里面都是食物。
猴子大惑不解地問:“你怎么知道這個瓶子里有食物?”
狐貍笑著說:“肚子空空的人,最怕人家說他空瓶子,肚子有墨水的人,你說什么他都不在乎。”
【感悟】
見不得人說短的人往往腹內空空,越掩飾越容易露餡,受人唾棄與嘲笑。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