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指的是一個人對其一生中所承擔職務的相繼歷程的預期和計劃,這個計劃包括一個人的學習與成長目標,及對一項職業和組織的生產性貢獻和成就期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怎樣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要想取得成功,首要的是注重戰略、找對發展方向。只有在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前提下,細節才有意義。管理企業如此,大學生規劃人生亦如此。讓韋小寶去走郭靖的路,或者讓郭靖去走韋小寶的路,任憑他們如何注重細節,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同樣的,如果一個大學生不能戰略性地把握職業生涯的發展方向,不管他端坐在圖書館自習是多么投入,不管他參加社團活動是多么積極,到頭來很可能是南轅北轍的無用功。
有些大學生平時懵懵懂懂過日子,畢業求職的時候臨時抱佛腳,買了一摞求職技巧、面試寶典之類的書回來看,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實在是很傻很天真。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求職技巧無關。求職技巧固然重要,但是,細節不能決定成敗。一個玉匠如果在琢玉的時候沒有想好要做成什么樣子,就算雕琢技法嫻熟至極也是徒勞的;一個大學生如果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沒有像樣的核心競爭力,就算把書上所有的求職技巧都爛熟于胸也逃脫不了吃閉門羹的下場。
材成才,才生財。每個大學生都是可塑之“材”,但必須通過大學期間的“塑”方能成為用人單位眼中具備使用價值的人“才”,方能在畢業后利用自己的“才”能、“才”華為社會、為企業、為家人創造“財”富。“去木取貝”,這是每個大學生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玉不琢,不成器;如果拿著一塊玉璞卻不知道要刻成什么模樣,一會兒試圖雕成龍,一會兒又試圖琢成鳳,最終也沒法成器的。把玉琢成什么樣的器,把可塑之材塑成什么類型的才,這就是職業生涯規劃。
近年來,“職業生涯規劃”日益成為一個時髦的詞語,有關于此的各種理論層出不窮。我并不是什么教授、學者,對于大學生來說,我不過是一名在企業界摸爬滾打了幾年的過來人。所以,我大可不必“豬八戒戴眼鏡”,邯鄲學步地將自己打扮成理論專家,喋喋不休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定義、原則、特點、歷史淵源和階級本質。在我看來,傳說中的職業生涯規劃遠沒有那么高深莫測。
人生是不是可以設計?職業生涯是不是可以像計算機編程一樣預先規劃?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有些人認為沒有規劃的人生終將一事無成,所以應該盡早做好全面而細致的職業規劃;還有些人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人生往往會因為一些無法預料的偶然性因素而發生重大的轉折,所以人生是沒法設計的。當我在一些高校做講座談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就陸續有過多名大學生向我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誠然,我們生命中的很多東西確實是無法設計的。無論是汶川地震那樣的天災還是9.11那樣的人禍,都徹底改變了無數人的人生,而這樣的情形起初又有誰能預料呢?
職業規劃其實就是從多個發展方向中選擇一個走下去,而生命是不可以重來的,所以我們無法用實證的方法去論證究竟哪個方向更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不可能沿著一條路走完以后再回到起點去走另外一條路。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書中寫道:“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這似乎進一步論證了“人生無法設計”這一命題,因為我們就算沿著規劃好的職業生涯發展下去,也沒法用直觀的、實證的方法論證這種規劃究竟是不是最好的。
然而,因為生命充滿偶然性而陷入不可知論的泥淖,因為生命不能重復而抹煞了選擇的價值,實在是對人生極大的不負責任。未來確實有很多不可知的事情,但有很多是可以確定的。大學生要修滿學分才能順利畢業,畢業后必須走上某個特定的工作崗位,明年的司法考試還將如期接受報名,導游證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依然是進入旅游業的重要籌碼……
所有這些事情都是可以預期的,就好比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冬去春來、月落日出。既然有這么多可以預期、可以把握的事情,為什么不能夠基于這樣一種預期而設計自己的將來呢?人生固然無常,可如果我們把握好了那些可以把握的,不就足夠了嗎?
假設有個人來到某個路口,有一條路通往公園,有一條路通往百貨商場,他有三個選擇:
第一,他可以了解每條路究竟去什么地方,他可以選擇沿著第一條路去公園里散步,也可以選擇第二條路去商場里購物;
第二,他可以不關心每條路到底通往什么地方,隨便挑一條路走下去;
第三,當然,他還可以不做選擇,一直站在路口,哪里都不去了。
在第一種情形下,他的選擇其實存在兩個方面的風險:
第一,在去目的地的路上遇到交通管制之類的客觀原因而去不成了;
第二,在去目的地的途中,或者是到了目的地以后,主觀意志發生了改變,更想去另外一個地方了。
可惜的是,有很多大學生就因為這兩個方面的風險而寧愿做后面兩種選擇,要么隨波逐流,不去考慮畢業以后究竟想做什么,也不關心自己所走的路究竟能通往何處,大學四年忙忙碌碌,到頭來卻碌碌無為;要么不思進取,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用睡懶覺、玩網游的方式度過大學四年。
金末學者王若虛談論文法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原則:“定體則無,大體須有”。我覺得將這八個字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原則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一方面,職業生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充滿了無數的變數,職業規劃自然也就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所以“定體則無”,大學生沒必要將職業規劃做得過于深入、細致。事實上,讓一個大學生完全想好畢業以后去哪座城市、哪個行業、哪類企業從事哪個具體的職位,這也是不現實的。
另一方面,大學生又應該“大體須有”,對職業生涯做一個大概的、輪廓性的規劃,知道自己究竟喜歡從事哪方面的工作,找出一個大的方向來,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社會實踐都沿著這樣一個方向展開。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