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豎種淮山,他偏偏橫著來種。惠陽區平潭鎮農民李漢華等人采用新農技種植紫淮山,畝收入過十萬元。
昨日,惠陽區平潭鎮農民李漢華帶領一批種植戶們,正在地頭忙著采收紫淮山。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們從地里新挖出來這種紫淮山,外觀粗長,每根長度1米左右,胸徑約6厘米,肉質呈紫紅色。
據李漢華介紹,他們從去年開始,在平潭鎮房坑村一水庫邊新開墾的荒地,試種這種來自新疆的品種紫淮山。他們采用最新種植技術,用長約1米的塑料托盤承托著紫淮山,在地里橫著生長,既方便采獲,又可以讓紫玉淮山保持苗條的身材,從而獲得更好的賣相。第一年試種,便獲得成功,每畝產量能達到五六千斤。
“按市場價每市斤30元計算,平均畝產獲純利可超過10萬元。”李漢華告訴記者,這種紫淮山因其肉質紫紅色而得名,又稱紫人參。與市民常見的白色淮山相比,紫淮山的淀粉、總糖、鋅等營養物質更加豐富,其中所含的花青素含量是白淮山的60倍,還富含硒元素,對皮膚美容、預防心臟病、癌癥等有一定幫助,并可加工成山藥干片、淮山粉、淮山糊等食品,目前在市場上非常暢銷,供不應求。
“我吃了5年淮山,去年才開始去種,之前一直在品,一直在試各種方式種,考察哪種方式才最好吃。”李漢華告訴記者,他前前后后跑了好幾次省城,尋了很多業界專家,了解橫種淮山的模式和方法。一開始在院子里種幾株,幾個月之后長成了,接著花幾畝地再試,一看產量竟然比常規的豎種方式高出了近一倍。
第一批紫淮山種出來之后,李漢華開始招呼朋友親戚一起來品嘗,“畢竟自己一個人說了好,不頂用,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這一試,不得了,竟然幾下就在朋友圈賣光了。去年春天,李漢華還沒開始下一季的種植,訂單就來了一大波,于是便與隔壁房坑村合作,在水庫邊開墾了200畝荒地,大面積種植淮山。
“人家種少,我就種多,人家再種,我就送給朋友去品嘗,找出口感和風味跟別人不一樣。如果都是一樣,就沒有市場競爭力。種出來的東西,別人跟不上就是自己的優勢。”李漢華說這種橫種淮山的方法沒什么很高端的技術含量,最重要是做好管理,細節把握好,一環扣一環,就可以了。
“別人豎種淮山,他偏偏橫著來,別人的農產品拿去賣錢,他一個勁地往外送!”平潭鎮房坑村村長陶漢華說,李漢華是個不按常規出牌的土專家,“沒想到結果居然真發橫財了”。
在當地鎮村的支持下,目前李漢華正在籌劃成立紫淮山種植合作社,力爭使紫淮山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上千畝,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談到來年,李漢華信心滿滿:“明年我們計劃種植1000畝,然后統一以保底價向農民進行收購。我們已經和深圳、北京等地客商簽訂了長期的供求協議,以后還要把紫淮山銷往國際市場。”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