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進李建軍的鮮花大棚,滿眼的粉紅讓人賞心悅目,競相綻放的花兒與棚外蕭瑟的景色形成鮮明對比。看著大棚里盛放的非洲菊,54歲的李建軍臉上露出掩飾不住的笑意:“這條路算是‘闖’對了!按照目前的花價來看,這三棚花的收益應該不錯。”
李建軍算得上是阿左旗巴潤別立鎮經驗豐富的老農戶,在田地里摸爬滾打了十來年。從最初的種大田,到之后的種大棚,生活條件也逐漸好了起來。但是他卻不滿足于現狀,每次有適宜種植的新品種,他都是第一批嘗“鮮”者。種地對李建軍來說不僅是養家糊口的手段,更是一個興趣愛好,他從不斷嘗試種植新品種中找尋意義、感受快樂。“這幾年來,大棚種植效益越來越低,不轉型找突破根本不行,而阿拉善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非常適合鮮花種植。”李建軍說。
2015年,李建軍在銀川參觀了花卉種植基地,就尋思自己可不可以在大棚里種鮮花。有了這想法后,他立即開始進行市場調查,并通過書本、網絡、實地考察等方式學習鮮花種植的相關知識。經過近一年的“充電”,他開始著手種植鮮花,由于成本較高,他今年只種了三個大棚。在選擇花苗品種時,銀川有經驗的種植戶建議他盡量不要種玫瑰,因為玫瑰比較嬌氣,病蟲害也多。可就是這句話激發了李建軍不服輸的性子,他跟自己較勁:“只要肯上心、肯下功夫,我咋就種不好個玫瑰了?”
去年8月,李建軍在三個大棚里分別種植了玫瑰、康乃馨和非洲菊。他每天起早貪黑地觀察花苗,就差住在大棚里了,家人看他如此辛苦都有些不忍心。他則告訴記者,第一次種植必須得用心,這才能為以后種植打好基礎,自己學懂、學通了才能給其他人傳授經驗。
鮮花經過近半年的生長,終于打了苞開了花。“這三座大棚鮮花成功越冬后,成活率都可以達到80%至90%。前段時間鮮花需求量大,我這兒有多少,銀川的花店就要多少。再加上自己跑跑本地花店的銷路,不少巴彥浩特居民也從我這兒訂購,鮮花銷量還不錯。”李建軍說。
說起未來的發展計劃,李建軍一臉堅定:“只要這次種植成功了,以后的路就好走了,條件允許的話就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把自己的種植經驗分享給其他村民,讓大家一起走產業轉型路,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批量供貨,大家抱團發展,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強些。”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