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摸索,外來香榧結了果
香榧,是現在流行的一種堅果食品,淘寶上一般賣200多元一公斤。香榧樹本來主要人工栽培于浙江諸暨,我省僅北部深山老林里有稀少的野生香榧樹。20年前,駱熙大從諸暨老家帶了幾株香榧樹來到建陽試種,克服了很多困難,取得了成功。如今,源于他的香榧園已經成為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一景,是該鎮3A級景區的重要旅游項目,帶動當地不少人脫貧致富。
“我剛開始種香榧,當地人都不知這是什么。”12月19日,建陽區黃坑鎮苦竹坪村,駱熙大向記者講起當年他種植香榧的故事,神情頗為得意。
駱熙大是從浙江省諸暨市移居到南平市建陽區的。一次,他回到老家,看到房前屋后都種了香榧樹,不愁賣,只愁沒地方種。駱熙大萌發了引種香榧樹去建陽的想法。
1996年,駱熙大從諸暨帶了幾株香榧樹,引種到了苦竹坪村。種了幾年,他的樹始終不結果。他回諸暨請教當地專家才知道,香榧樹是雌雄異株,而他引種的全是雌樹,需要進行人工授粉。
駱熙大聽說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有野生香榧樹,于是急忙趕到桐木,找到了香榧樹雄株。但是,由于桐木與苦竹坪的天氣差異很大,等他的香榧樹雌株可以授粉時,桐木野生香榧樹雄株的花期已接近尾聲。他一周跑了桐木五六趟,終于采到了一株雄株的粉。可采到后,苦竹坪村一直陰雨綿綿,無法給雌株授粉。急中生智的駱熙大就在香榧樹上架了一把雨傘,終于授粉成功。第二年,香榧樹結出了10多個果實。
試種終于成功了,2002年,駱熙大從諸暨引種來1萬株香榧樹小苗,2003年嫁接小苗2000株,2005年種植了近400株。“樹苗種下去后,要6-7年長果,約10年后,才有一定的產量。”駱熙大指著香榧樹介紹說,“雖然生長期較長,但是它目前還沒發現病蟲害,只要施一些農家肥就夠了,有的樹甚至都不用施肥,非常好打理。”
帶動致富,小鎮有了新產業
為了提高利潤,2008年開始,駱熙大嘗試自己炒香榧,加工后的香榧在本地市場銷售,每公斤能賣到240元。
這天,駱熙大的作坊里,他的家人幫忙生火,他往鍋里放曬好的香榧和鹽,開始炒香榧了。他開玩笑道:“炒香榧,我有獨門絕技,是經過請教師父和自己多年炒制總結出來的。”
駱熙大用大鏟開始翻炒,記者發現,看起來鍋里的香榧和鹽不多,炒起來很費力。一人炒上三五分鐘,就得換人,兩人輪流著來。一鍋香榧,炒了半個小時后,把香榧從粗鹽里篩出來,放進鹽水里浸一浸,撈出瀝干后再繼續炒。等到香榧的香氣飄滿整個屋子時,起鍋,篩掉鹽,把熱乎乎的香榧鋪開。整個炒制過程近1個小時。
記者迫不及待地想見識一下駱熙大的手藝,拿起一顆香榧,咬開果殼,用手指輕輕一搓,外面一層黑衣就剝落了,一顆金黃色的香榧仁露出來,咬一口,香氣四溢。
因為手工炒制生產效率太低,駱熙大現在以賣香榧青果為主。“我今年收了近6000斤青果,市場價每公斤40-60元,今年光是賣青果能收入15萬元左右。” 他說,“明年我要搞一臺剝青果皮的機器,原始的手剝方式,50公斤青果,需要剝上一天,有一臺機器,幾十分鐘就能完成。明年黃坑鎮會有更多人種香榧樹,我園里的香榧產量會增長,今年我已經與浙江客商說好了,明年青果采摘時他們會前來收購。”明年他還要成立一家公司,注冊自己的商標,帶領更多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駱熙大說,看到了香榧的致富前景,村里、鎮里許多農民來他的香榧園買苗。農民在香榧種植中遇到了問題,駱熙大都會熱心教導。今年,黃坑鎮香榧樹種植面積約600畝,這個產業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在當地3A級景區的提升工程中,被納入了“一村一品”的戰略,苦竹坪將打造成香榧種植觀光基地。現在已有村民將香榧加工后,做成小包裝的旅游伴手禮出售。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