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有沒有可以遵循的地方?
“創業可以很簡單”完全是誤解。再簡單的創業,背后都是對行業邏輯的深刻梳理,而且,往往越簡單,背后的思考就越復雜。
在我看來,創業就像是一場即興創作的爵士樂,技能不純熟之前都是瞎扯。你可以說你在做音樂,但如果沒有觀眾,就變成了一場自娛自樂。
創業又像是戰場上的臨陣指揮,你必須對現場突發的所有事件和遇到的所有問題,參考當下的背景因素、社會因素、人的因素以及武器裝備、戰爭策略等,短時間內做出你認為的最優決策,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的對手也在猜想你的決策而做出他的決策,所以,最后勝負有時候是因為誰更聰明,有時候是因為實力更強,有時候是因為猜對了對手。最后,總有贏家,他有方法也有僥幸。
創業成功這件事,既不能復制,也沒有絕對的坑可以避免。避免了坑也未必后續就會更容易。就算創業時你得貴人相助,幫你完成了最難的招聘,沒有掉到坑里,但未來的發展中,如果讓你獨立招聘,你還是會犯錯,而且錯誤還可能無法挽回。
既然這樣,創業還有沒有可以遵循的地方?我認為,創業中確實有恒定不變的東西,比如初心和愿景、個人品質、決策能力、思維邏輯框架等等。雖然看起來這些常識和創業關系不大,但它們決定了創業最后能走多遠。當我們回過頭看那些成功者,他們無一例外,都在這些方面做得不錯。
現在,我想從務虛的角度談一談,創業者必須了解的一些常識。
常識1:做什么、懂什么
很多創業者一頭扎進自己并不懂的領域里去。比如有人看到美甲火了,就去做理發;看到汽車火了,就做電動汽車。就算你多懂一點互聯網,也不意味著你可以顛覆什么。
需要說明的是,技術純熟并不一定要求你年長,或者經驗豐富。但是你一定在這個領域里居于領先,或者有獨創的思想。而且要能逐漸想得透徹。喬布斯、比爾·蓋茨都是第一次創業就成功了,因為他們在各自領域里都處于行業領先而且具有洞察。如果你進入不懂的領域,就算VC的錢維持生存,也未必能夠真正撬動行業發展。
常識2:團隊協作要重視
100年前,創新都是來自個人的努力和靈感。50年前,實驗室和研究所這樣的團隊創作開始風行。到今天,企業專門設立的創新部門并不流行了,整個團隊人人創新才是主流。
而之所以會成立企業,而非單打獨斗,就是因為團隊協作會發揮超過個人的作用。一個可能是由幾個街頭小混混組成的樂隊,有可能創造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而把四個最優秀的音樂人士拉到一起卻有可能一事無成。
常識3:產品要擁抱用戶的預期
竊以為,“市場教育”是最貴的成本。像滴滴快的補貼大戰完成“市場教育”這件事兒,基本上是因為當時滴滴和快的分屬騰訊和阿里,所以雙方死磕的副作用。對于創業者項目來講,最好領先市場半步,別自己去完成市場教育,否則先驅就會變成先烈——因為你可能很難熬到成功那一天。
領先半步,你剛好產品成熟遇到需求爆發,這時如果你的產品還驕傲到讓每個員工都對外宣講。那么你就基本成功了。
常識4:必須找到盈利模式形成閉環
一個只關心錢的企業,無法成為優秀的企業。舉例說明:號稱只為做最好產品,不惜在很多細節之處花錢,不考慮投入產出比的蘋果,上一財年凈利潤550億美元。而那些一心想著賺錢的企業,卻逐漸被甩在后面。
但同樣,如果創業者沒想清楚怎樣賺錢,又沒有拿出最好的產品,這樣的創業企業基本會死掉。愿景很清晰產品還不夠好的企業或許能活下來;產品很受歡迎但沒找到盈利的企業也有可能活下來,二者都不具備的企業——如果誰活下來了,請私信我。
常識5:創業的經驗和教訓,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看懂
創業是可以不斷修正未來路徑的,同時也意味著過去都不可挽回。
高手之間的切磋,放在普通人那里是沒有意義的。人的決策都是基于周圍無數氛圍和環境而定,任何細節變化都會具有決定性。任何坑也只具有參考意義,可能他成功時經歷的坑,卻是你成功的基礎。過去人們都認為蘋果長久不了,現在大家卻反過來認為軟硬件一體化是趨勢。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高手之間看經驗教訓,看到的是決策和邏輯,而你若停留在表面,看到的那些東西就都是錯誤的。
常識6:沒有常勝將軍
馬化騰、李彥宏、馬云、劉強東,再來一次能像現在一樣成功?其實未必。但他們的視野、格局和膽識,決定了即便再來一次,他們成功的概率要比普通人大得多。
在我看來,創業最大的考驗是創業者決策和運營的掌控力。他必須幾年如一日的去做出無數個細節的決策,帶領企業走向長遠的格局。
最后,總結兩句話與大家共勉:①創業的邏輯可以改進,但事實無法挽回。②復盤時要只有邏輯體系有用,規律和結論總是以偏概全——本文也是一樣。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