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鄉的臍橙,敬德鎮的山楂,燕峒鄉的桑蠶,龍光鄉的甘蔗……”如今,在德保縣,這些特色產業在市區內各類市場也叫得響當當。同時,該縣有蔬菜、烤煙、柑橘、黑毛豬、肉牛、麻鴨等產業專業村17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催促農業多元化發展,在全縣大地上開出燦爛耀眼的“致富花”。
時下,雖然已是嚴冬時節,但在都安鄉的各個果園里,果樹枝頭上依然碩果累累,果農們還在忙碌地采摘上市。“我們是傳統的農業村,四五年前靠種植水稻玉米黃豆,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可現在已經轉變為全縣重點水果專業村了,人均收入翻了幾倍。”都安鄉都安村黨支部書記唐啟堪說。種糧日子太辛苦,收效低,我們必須琢磨新路子,從2011年開始通過各種“推手”,將原來的那塊地換上新“主人”,并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目前,全村種植臍橙3500多畝,掛果面積達2000多畝,每年創收1200萬元,人均增收4286元。
在燕峒鄉海萍富民桑蠶專業合作社的廠房內,蠶農們正準備將一堆堆白花花的優質蠶繭裝袋出售。“5畝桑園,一年就有2.5萬元的收入。”那布村幫下屯蠶農言開兄笑著說。言開兄前年加入海萍富民桑蠶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桑養蠶,不到兩年時間,家里蓋了“蠶樓”,自己開了“蠶車”,讓言開兄打心眼里感到日子特別踏實。
“桑蠶是燕峒鄉的主導產業,目前有桑園1780畝,成立了6個桑蠶專業合作社,共發展社員285戶,建立獨立蠶房7240多平方米,小蠶共育室3個。以‘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運作,出臺各種有利于社員的優惠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社員可以享受先賒賬后經營的優惠。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輻射帶動貧困戶增收。”燕峒鄉黨委書記覃華廂介紹說。
2016年,該鄉蠶繭產量在25萬斤以上,年產值750萬元,帶動了80個貧困戶脫貧致富。
足榮鎮農豆村發展林下養雞,目前已建成肉雞雞棚13個,肉雞存欄2.5萬羽,年出欄達18萬羽以上;已建成蛋雞雞棚6個,養殖蛋雞2萬羽,覆蓋267戶養殖戶,實現年產值310萬元以上。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近年來,該縣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利益為紐帶,以助農增收為目的,實行“六種六養”扶貧產業(六種:山楂、柑橘、桑蠶、烤煙、甘蔗、蔬菜;六養:豬、牛、羊、雞、鴨、蜜蜂),著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農村經濟,激活農產品發展一盤棋。如今,該縣城關鎮的蜂蜜,隆桑鎮的中草藥,榮華鄉的麻鴨,東凌鎮的黑豬等種養規模也逐年擴大,真正體現“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鄉、一鄉帶多村、多村成基地”的發展格局,逐步帶動千家萬戶發家致富、齊奔小康。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