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片山坳中的云安區白石鎮西圳村,只見一排排粉刷簇新的民居整齊排列,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門口,一條條田埂把農田勾畫得錯落有致,加上正在山間收割木薯的村民……一幅美麗鄉村的水墨畫撲面而來。
曾經的西圳村,土地總面積有800多公頃,大多是山地,過去村民們都是種木薯、番薯、沙糖桔等作物,由于沒有效益,很多村民就放任其在山上自生自滅,守著“金山沒飯吃”。今年,黨的精準扶貧東風吹進山村,扶貧工作隊進駐后,經過實地查勘,了解民情,科學分析后,決定帶領大家種發財樹。5月份種下的苗,如今高的都有一米五了,相當一部分已經可以產生經濟效益了!村民們了解到:發財樹這種觀賞類植物每年可分批多次收獲,全樹都開發利用無殘留,算下來的經濟效益比原來要高十多倍,還有公司包銷,包教會種植技術,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子高漲起來,村民們紛紛說道:“這樣的致富經就是我們想要的!”西圳村的今昔嬗變,正是當地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建設花卉基地的一個縮影。
西圳村委書記梁光忠指著眼前山坡上長勢喜人的發財樹開心地向記者介紹,過去農作物長在深山大多沒人管護,村民們都是任其自生自滅,村民經營理念落后,村里基礎設施滯后,加工企業少,造成銷路難,價格低,即使增產農民也未嘗到增收的甜頭。此外,種植技術缺乏以及病蟲害的影響,都嚴重挫傷了群眾種植的積極性。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村民對我們的扶貧工作持觀望態度,甚至不打算配合。”西圳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孝端回憶起當初工作隊進駐的情景時說,西圳村一邊是有著豐富的山地資源,而另一邊卻是群眾致富無門。如何做大做強地方經濟,促進農民群眾增產更增收呢?扶貧工作隊進駐后,沒有盲目的上項目,搞投資,而是沉下心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一方面調研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模式,發現銷售鏈條長,中間環節多,信息不對稱,流通效率低,與新態勢下當今流通格局有著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邀請市里的農業專家到實地察看西圳村的土壤、氣候以及地形地貌,尋找更適合種植的農作物。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工作隊在征詢當地黨委、政府以及村中鄉賢意見后,聯合佛山的扶貧工作人員,在白石鎮實施花卉轉移基地建設,其中白石鎮花卉(發財樹)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的重點就放在了西圳村。為了推廣發財樹的種植,有效提高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他們選擇了一片在大路邊的山坡地示范種植,由云浮市綠趣農林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引導農戶種植發財樹,公司進行收購。
記者在西圳村看到,該公司的發財樹加工培育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將打造出一個集農戶培訓、產品收購加工、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綜合型農業基地。同時,結合白石鎮西圳石林旅游度假區建設項目,在西圳、石底村大力種植發財樹,長遠規劃特色農業、生態旅游、農家樂一體化的模式,形成品牌,使發財樹成為西圳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對于西圳村的老百姓來說,精準扶貧給他們指明了奔康致富之路。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