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天命的年齡創業,可能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有一個人,五十歲毅然放棄醫院副院長的鐵飯碗,下海蹬著三輪車賣湯圓,還賣成了河南首富,譜寫了又一段商界傳奇。
50歲下海也能做成河南首富,他,就是鄭州三全食品公司掌門人、中國速凍食品的開創者陳澤民。
50歲時,他辭去醫院副院長職務,蹬著三輪車賣起了自己研制的速凍湯圓,并創辦了三全食品,2013年他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以62.2億元的財富成“河南首富”,2015年企業僅前三季度的銷售額就已超過31億元。
老當益壯,從來不乏這樣的故事,只要決心開始,什么時候都不會晚。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一個50歲開始創業,卻把一顆小湯圓賣出億萬身家的商界大亨的創業傳奇。
1、可憐天下父母心
改革開放之初,個體戶如雨后春筍一般出來,“當時社會上的情況是個體戶最有錢,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比如我的鄰居就是賣水果的,他做批發水果也致富了。”
想到自己的100塊的工資,面對著兩個讀高中的兒子,他們即將成家立業,他跟所有世上的父親一樣,希望兒子能體體面面的找個兒媳婦,能解決兒子的結婚、住房問題。
19年的外科經驗讓陳澤民具備了外科醫生的典型特點,一是動手能力強,二是判斷事物準確率高,三是能吃苦耐勞。那時下海還算是新名詞,并不被大眾廣泛接受,但是為了孩子的副院長,還是毅然辭職下海了。
2、資金不夠,技術來湊
身為重慶人的陳澤民,一直有自己動手做小吃的習慣。陳澤民調到鄭州工作以后,還從家鄉背了一個小石磨,每次逢年過節都要自己動手做一些湯圓、米花糖、泡菜、臘肉、涼面等四川小吃。除了自己吃也饋贈親朋好友,品嘗過他們手藝的人,無不交口稱贊。
有一次,陳澤民去哈爾濱,看到有的人家把包好的餃子放戶外凍起來,隨吃隨煮很方便。于是,他突發奇想,湯圓如果可以像餃子一樣冷凍起來,那不是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都有了嗎?
想一萬次不如行動一次,帶著從重慶背來的石墨,他開始了他的湯圓事業。
那時國內并沒有專門的速凍湯圓設備,而進口的設備需要一千多萬元,這對陳澤民100多元的工資而言,不是像天文數字,就是天文數字。
不過好在陳澤明的動手能力很強。當時單位里有一臺價值幾十萬元但被水淹后報廢的大型X光機,就是被“不專業”的他給修好了。他還仿照在北京展覽會上看到的一臺日本產的洗衣機,制造了當時鄭州第一臺土造洗衣機。
所以買不起沒關系,陳澤民買回泡沫板、鐵皮、渦輪風機、無縫鋼管、壓縮機……憑借自己的所學,自己上手設計,硬是搞了一個低溫冷庫,并在低溫冷庫里面,安裝了傳送帶。
僅僅3個月后,從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藝程序,從單個粒重到包裝排列,從包裝材料到包裝設計,從營養、衛生到生產、搬運等等,陳澤民拿出了整體的設計,做出了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并先后申請了速凍湯圓生產發明專利和外形包裝專利。
1990年下半年,電視劇《凌湯圓》在中央電視臺熱播,陳澤民年紀大了思想卻并不落伍,甚至比很多年輕輩的更懂得借勢。他立即給剛剛研制出來的速凍湯圓起名為“凌湯圓”,并在第一時間注冊申請了“凌”、“三全凌”、“三全”商標。
3、事事親為,笨方法也有大效用
創業初期,大家不叫陳澤民“廠長”,都叫他“陳師傅”——怎么抹面,怎么包湯圓,怎么修設備,怎么安裝水電,怎么維修……全是陳澤民手把手教大家的,這聲“陳師傅”倒是恰如其分。
發明出市場上獨一無二的產品,可那時是沒錢去做廣告的,怎么才能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湯圓呢?
沒有更好的辦法,陳澤民只能用“最笨最土”的方法——每天下了班,年近五十的他就蹬著三輪車拉著燃氣灶和鍋碗瓢盆,到市內的副食品商店,現場煮給人家品嘗。
這個場景好像跟灣仔碼頭最初的故事很相似,方法雖土,卻卓有成效。
后來,陳澤民干脆把生產管理交給家人,一個人開著一輛4000元買來的二手舊面包車,拉著冰箱、鍋碗瓢盆、燃氣灶,到全國各地現煮現嘗地跑推銷。
這段經歷無疑是辛苦又心酸,可就是這種最笨的方法,“三全凌湯圓”在全國各地的市場漸漸的全部打開。1993年起,三全的日產量達到了30噸。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