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上過一天學、僅會寫自己名字的農村婦女,白手起家,居然在短短的6年間,創辦出了一家資產達13億元的私營大企業!創造這個新童話的農村婦女名叫陶華碧,今年已經51歲了。說出她的名字,許多人也許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干媽麻辣醬”,卻幾乎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絕招”一:因勢利導地抓住機遇就事半功倍
“老干媽”名叫陶華碧,今年51歲,出生于貴州省湄潭縣一個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貧窮,陶華碧從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20歲那年,她嫁給了206地質隊的一名隊員;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仍下了她和兩個孩子。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擺地攤。
1989年,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開了個簡陋的餐廳,專賣涼粉和冷面。當時,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醬,作為專門拌涼粉的一種作料,結果生意十分興隆。機敏的她一下就看準了麻辣醬的潛力,從此潛心研究起來……經過幾年的反復試制,她制作的麻辣醬風味更加獨特了。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后,又掏出錢來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門來買她的麻辣醬。是呀,有這么多人愛吃我的麻辣醬,我還賣什么涼粉?趁機開家工廠,我也嘗嘗小老板的味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陶華碧舍棄了苦心經營多年的餐廳,于1996年7月借南明區云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辦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定名為“老干媽麻辣醬”。
這時,她的工廠規模簡直就像一個家庭作坊。麻雀雖小,產供銷等“五臟六腑”卻必須俱全,幾十個工人要管理不說,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大字不識一個的陶華碧覺得真是太難了!她有什么“絕招”管理好工人,經營好工廠呢?最初,她采取的是最“老實”的辦法:自己身體力行,我這個老板怎么做,工人就怎么干!她從不對員工橫加指責,只是對他們說:“我把你們當家里人,你們也把這里當成家。我怎么做,你們跟我怎么做就行了。”
最發愁的是,辦廠之初的產量雖然很低,可當地的涼粉店還是消化不了,余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銷。于是,陶華碧親自背著麻辣醬,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單位食堂進行試銷。沒想到,這種笨辦法效果還真不錯,不過一周的時間,那些試銷商便紛紛打來電話,讓她加倍送貨;她派員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脫銷了……陶華碧深感意外,卻也因此吃了一顆定心丸。
1997年6月, “老干媽麻辣醬” 經過市場的檢驗,在貴陽市穩穩地站住了腳,而且有殺出貴陽的勢頭。精明的陶華碧心想:水深水淺都試出來了,我“老干媽”還怕什么?老話不是說要“趁熱打鐵”嗎?索性,我擴大規模,把工廠辦成公司得了!
“絕招”二:“感情投資”擁有超強的凝聚力
關心員工。每當有員工出差,她還總是像老媽媽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把他們送到廠門口,直到看到他們坐上了工交車后,她這才回去……
一個大企業的董事長,誰能像她這樣為一個普通打工仔理財?誰能這樣從細微處關心每個員工?不說是絕無僅有,也難找到第三個啊!雖然沒有文化,但陶華碧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一個人,感動一群人;關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動整個集體。果然,這種親情化的“感情投資”,使陶華碧和“老干媽”公司的凝聚力一直只增不減。在員工的心目中,陶華碧就像媽媽一樣可親可愛可敬;在公司里,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叫她“老干媽”。
到2000年末,只用了3年半的時間,“老干媽”公司就迅速壯大,發展到1200人,產值近3億元,上繳國家稅收4315萬元。
“絕招”三:“誠信”經營是發展的“硬道理”
公司發展到這個程度后,已經見過了世面的陶華碧,漸漸感覺到自己的“土辦法”再也跟上激烈的競爭形勢了,必須與時俱進。怎么個“俱進”法呢?她想:自己雖然沒多少知識,可天下有知識的人多呀!毛主席不是說過嗎?“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我就來個“他為我用”,“借智借腦”,把別人的現代化管理引進來!
打定了主意,陶華碧就把公司的管理人員輪流派往廣州、深圳和上海等開放城市,讓他們去考察市場,到一些知名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她直率地對他們說:“我承認自己‘老土’,但你們別土,企業別土!你們每個人出去后,都幫我拿回一點新東西來!”這一招還真管用,派出去的管理人員陸續回來后,很快就使公司逐步走上了科學化管理的道路。
如今,“老干媽”公司累計產值已達13億,每年納稅1.8億,名列中國私營企業50強排行榜的第5名。陶華碧這個沒上過一天學的農村“老太太”,把一個民營公司辦到這種程度,創造了新時代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童話。她的成功,令人嘆為觀止;而她的成功之道,更值得當今無論學歷多么高的人們反思和借鑒!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