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直屬領導Effie是個愛折騰的職場女強人,畢業(yè)后在麥肯錫一路做到了高管,然后跳到甲方公司華潤香港去當總監(jiān)。本可以舒舒服服過養(yǎng)老的日子,結果又辭職,加入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這個風口;肚子里懷著第二個小孩,還保持著一周一飛的節(jié)奏。
前幾天她參加了上海交大同學會,和我說現(xiàn)在的同學們多么牛逼。我說,同學會嘛,永遠都是一些人高調愛裝逼,另一些人在低調秀優(yōu)越,傷害對方又傷害自己的場子。
她說這一次沒有,像她們這年紀,這輩子能飛黃騰達還是平平庸庸,已經(jīng)能看透。混得出來的,在穩(wěn)定的快車道;沒混出來的,也看開了,家有老婆孩子,有房有車,孩子能上得起學,沒有大富貴,也有小日子。
“你都不知道上一次同學會,六七年前,當年我們都差不多三十歲,那時候,大家都好焦慮,事業(yè),結婚,生孩子,尤其在大城市的打拼的,更加明顯。”
她嘆了口氣——三十歲左右,真是一生中最焦慮的年紀。
我咽了口水,突然覺著氣氛不對,四周的空氣變得凝重,車子變得沉重--艾瑪,這特么說的不就是現(xiàn)在的我么,我擦,確實好焦慮啊。
去年寫過一篇文章,說畢業(yè)五年決定你的一生。當時也許有些偏激,因為這兩年自己的職場轉型,也算是實現(xiàn)了彎道超車。但現(xiàn)實是,畢業(yè)五年也許決定不了一生,卻基本上決定了你未來的走向,三十歲后,人生逆襲的天花板開始收窄;職場的其它條賽道開始閉合,只看得到自己眼前的那條。
這時候驚恐的發(fā)現(xiàn),這條賽道看上去并不美好,路上坑坑洼洼,一路艱辛;賽道也并不開闊,自己無法施展身手;更糟的是,賽道未來軌跡并不大幅上揚,似乎很快就要走到盡頭,甚至出現(xiàn)拋錨的風險(所謂職場的天花板)。
比如教了幾年書的當老師的在困惑中國的教育體制下這份陽光下最美好的事業(yè)是否真的像宣傳的那么光榮偉大正確,到底是在“誨人不倦”還是“毀人不倦”。
比如一路實習加輪崗終于做了醫(yī)生,開始反思為什么操著賣白粉的心賺的卻是賣白菜的錢,在國外醫(yī)生不都是高收入人群么,新聞開始呼吁保護和尊重醫(yī)生了,醫(yī)生怎么還成了弱勢群體了。
比如搞金融的開始懷疑自己當年覺著高大上的職業(yè)本質上是人民幣的搬運工外加拉皮條和吹牛逼。這兩年經(jīng)濟下行,眼見每天早上賣煎餅的大媽賺的都比自己多了。實體金融已經(jīng)被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打得潰不成軍。要不轉業(yè)創(chuàng)投,才是出路。當年的蔡崇信,前幾年的柳青,都是活生生的金融職場華麗轉型的鮮活案例啊。掩面長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三十歲出頭的我們,有吐不完的槽,裝不完的逼,扯不完的蛋,但裝完逼,我們還要還房貸。而更多人是三十歲還買不了房,連裝逼當房奴的資格都沒有。
活在青春尾巴的我們,看著自己開始發(fā)福的身體——還能換賽道么?能不焦慮么。
于是只能用詩人歌手李健的話安慰自己——嗯嗯,我覺得男人三十而立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現(xiàn)在社會,男人四十能立就不錯了,嗯,是這樣的。
所以這時候我們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畢業(yè)后的這幾年,我們都在忙些啥?畢業(yè)時說好的要贏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的節(jié)奏呢?
終于意識到,有一種失敗叫瞎忙。
有句話我很贊同,年輕人的特點是什么?第一是有足夠多的可能性;第二是沒有自知之明。早些年我們可愛的文化商人余秋雨老師早就說過,青年不值得歌頌,而是一個充滿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會遇到,但青年時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險。
青年時代擁有最多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落實在一個具體人身上,卻是宅路一條。我們的青春,只能揮霍在自己的這種可能性,對自己的未來下注,青春是唯一的籌碼。
但問題是,同樣的年輕人,有些人覺得青春易逝,拼命學習成長,外練能力,內練氣質,幾年之后,時機成熟,完成逆襲;而大多數(shù)人,嚴重低估了自己這幾年美好青春的寶貴價值,覺著腰纏大把時間,配上一副好身板,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好像也在做事,卻不善于思考和布局,最后陷入忙碌卻盲目的尷尬。
真的,好些年輕人,看他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和姿態(tài),一般能判斷出未來三五年后的樣子。
所以,青春的籌碼太貴,別下錯注,因為多半翻不了局;別犯錯,因為一般回不了頭;別走彎路,因為很可能走不回來。
還記得BBC的那部著名的紀錄片《七年》,追蹤采訪英國十四位不同階級的七歲小孩,到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以及四十二歲。多年過去了,得到的結論是,他們似乎都沒有逃出自己的階級,上層社會的還在上層,下層社會的還是下層,除了有個小孩出生貧苦,后來當了大學教授。
階級和圈層的流動也是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包在那條曲線“穹頂”之下,只留少數(shù)成為命運手掌里的漏網(wǎng)之魚。
真的,我們努力都不定能逆襲,何況不努力呢。
既然焦慮是不可避免,我們能做的就是帶著焦慮前行,如同醫(yī)學上講的帶菌生活,一個道理。
自己這幾年的摸爬滾打,走的彎路,吃過的虧,在夕陽下回眸自己的過去。我真心覺得以下兩個點,希望當初自己能早點明白。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