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幾個人際關系中不敢的事吧。
01
跟一個同行聊起來,他是個很小心翼翼也有些追求完美的人。不太敢接咨詢,也不太敢開講座。每當被安排講座的時候,他要準備3-5倍的時間,精心準備。每次我跟他探討為什么不敢的時候,大約都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怕講得不好。
然后我問他:講得不好了會怎樣?
會誤導別人。
當時我想,你真是太看得起自己的影響力了。一個講座就把別人的人生給導入誤區了?那你簡直應該去干傳銷啊。
同時也太看不起聽眾了。什么大師的講座沒聽過,2個小時的講座就能被誤導,還能活到現在?
我們在生活中很多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都來自于這種完美和自戀。覺得自己不能確保做到驚天動地就不去做。把自己放到了過于龐大的位置上,好像自己動動手指頭,地球都要顫一顫似的。所以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為了保護人們的善良,我只能不去做了。
02
我有一個訪客是干會計的。用她的話說,一點錯誤都不能犯,每天特別累。我不太懂這個職業,我只能感覺到這職業比心理咨詢師的容錯能力低。但也不至于到了不能犯錯誤的地步。同樣的問題:做錯了會怎么樣?
她說:整個部門系統都會受連累。領導就會批評我。同事們都會嘲笑我……
我當時給了她一個回應,她就臉紅了:真是太看得起自己的影響力了。那么多會計從來不犯錯誤?他們一人犯一個錯誤,整個部門系統就整天處理錯誤?那這個部門的承受能力也太低了吧。
我還發現很多人在工作中都如此,他們工作地小心翼翼,害怕犯錯誤,不能犯錯誤。他們的邏輯是:
一旦犯錯誤,就會影響部門;就會影響領導眼中的形象。然后進一步惡化結果:就會影響晉升,影響……
然后我就會想:領導會看到嗎?領導會記住多久?
如果你不知道,你換位思考就好了:如果你的下屬之一(注意,是之一不是唯一)某天在某事上犯了某個錯誤,你會怎么看待他?你會因此而不晉升他了?你會記住多久?
顯然你沒有那么多精力去記住這些,因為你有很多事要做,你也有上司、家庭,你也有很多其他下屬,你也有這個下屬和其他下屬的其他天和其他工作。
這種自戀就是:你一個錯誤,能抵得過你做過的所有工作似的。
03
關于不敢拒絕、不敢提要求和不敢表達自己。
不敢拒絕的事就很多了。有人問我借錢,我就很難拒絕。有人找我幫忙啊之類的,我也很難拒絕。我一直冠以“與人為善,不亦樂乎”的之乎者也安慰自己。但是很多時候卻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我也不太敢提要求。我今年借出了好多錢,辛苦攢的討老婆買房子的錢。然后到了約定的時期也沒有提還錢的事。然后我心里就開始嘀咕了,但又不好意思說。不敢表達。
對于別人的一些小不滿就更不敢表達了:某某人占了我某某便宜啊、某某人做了某某影響了我啊。甚至陌生人,比如在火車上隔壁鋪的老王呼呼打鼾啊,我是能忍就忍,不能忍再忍。
恩,對于忍,我是很擅長的:不要計較,寬容待人,多遷就他人……
我也問我自己:
為什么不能拒絕?
怕拒絕了會傷害他,會傷害關系。
當我這么問自己的時候,我就笑了:
我真是太看得起自己的影響力了。好像我一個拒絕,就抵得過我們許久的交情,抵得過我所有的付出。
同時也太看不起他了,把他想得手無縛雞之力一樣,好像對我的拒絕毫無抵抗能力。似乎我一次拒絕,就感受到了10000伏特的傷害。
假如他真的因此而受到了10000點傷害而離開或討厭了我。我也同樣該高興啊,這樣的關系,就像艾滋病晚期患者一樣,毫無免疫力,早晚得死。
并沒有不可接受的后果。
04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說我們在工作、生活與人際關系中,那些小心翼翼、怕說錯話、怕做錯事、不敢發脾氣、不好意思提要求。都是因為自戀。這種自戀是:
1.太看得起自己:好像一個錯誤一個沖突就會對他人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一樣。
2.太看不起他人:好像他人對于沖突、傷害和錯誤毫無承擔能力一樣。
3.太看不起關系:好像你們的關系是襁褓里的嬰兒一樣,受不得一點風寒。
可是你為什么會如此的小心翼翼呢?
因為你自己受不了自己。每當別人拒絕你,和你有沖突,你就受不了,你會受到巨大的傷害。所以你投射出去,認為別人都跟你一樣脆弱。你想通過保護別人,來實現保護那個脆弱的自己。
可你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個脆弱的人,你就把別人想得跟你一樣脆弱了。
同時,在你的經驗里,每當你犯錯誤,你都會受到遠遠超過錯誤本身的懲罰。這些懲罰從你小時候就開始,你的父母、其他撫養者、老師等,在你犯錯誤的時候都會給你嚴厲的致命的打擊。以至于你漸漸形成了你把犯錯誤上升到了等于犧牲性命一樣壯烈的等級。
睜開眼看看,天下并不是你的,你沒有那么大影響力,也沒那么多人關注你。
05
前面我省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如果造成了這些傷害會怎么樣?
我們每天都在有意無意的傷害著各種人,犯著各種錯。那么為什么會對必然發生的事如此憂慮擔心呢?
這里面有個很深的情結。在這些小心翼翼者和完美者們的眼里,他們一旦給別人造成了傷害,就會觸發潛意識里不被喜歡、被拋棄的恐懼。
他們不能犯錯誤,犯了錯誤會被拋棄。
他們不能傷害別人,傷害了別人就會不被喜歡了。
他們一旦有閃失,關系就會斷裂。
哪怕只有一次,也不行。一次就足以觸發這個恐懼了。我們長大后知道,這些恐懼并不是現實,因為客觀上來說,現實的關系是個復雜綜合的系統,并不會因為單個的事件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我們的心理基于經驗發展出了我們以為的現實,那被稱作心理現實,并不是客觀現實。
客觀現實是:
生活、工作和他人都沒有你想的那么脆弱,是你脆弱了。
持續的傷害才會造成關系斷裂,才會造成自己不被喜歡;
整體傷害值若大于了愛和維護的值,才會造成被拋棄。
關系是一段長期穩定但局部不穩定的系統,是傷害和愛之間的相互發生系統,是做好與做差的交替發生系統。
只好不壞,只對不錯,只維護不索取,這樣的關系才是真正脆弱的。因為這樣的關系夾雜著太多虛偽,除非你真的是一個對人一無所求菩薩心腸毫不犯錯事無巨細的人。可是我只聽說耶和華做到過。
06
可是我跟你不一樣,我不怕沖突,不怕傷害。我的經驗里真誠更重要。我的經驗里,即使我罵了你,直接表達了我的需求,你也不會離開我。
所以我敢于沖突你。
所以我也因此會得罪一些真正脆弱和敏感的人。
還好我不想和所有人搞好關系,不想被所有人都喜歡。
當然我也想和更多的人搞好關系,
前提是你值得我去那么做;
而且給我時間去了解到你如此脆弱和自戀的一面;
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沖突者和沖突者會成為很好的朋友,但是敏感者和敏感者卻不能。
因為真誠會換來真誠,小心只會換來隔閡。
07
當一個人經常這么對你:我怕傷害你,所以我有話從來不直說。而你卻不知道他有話想說。你會有什么感覺呢?
你會不會像我一樣有些生氣:勞資有你想得那么脆弱嗎?
當你委屈時,我寧愿你勇敢地表達出來傷害我,而不是噎在喉嚨里怕傷害我而不說,這是對我們關系基本的信任。
我并不是鼓勵你犯錯誤或去傷害別人,而是放棄不敢傷害別人和不敢犯錯誤的小心翼翼,那是一種自戀、隔閡和虛偽。
孔子有個叫季文子的學生,就這樣怕做錯事怕說錯話,逢事三思而后行,逢話三斟其言而后說。有天孔子就語重心長的教育了他下:你這個人啊,別太磨磨嘰嘰,想第2次的時候,就可以去做啦。
后經《論語》記載為: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THE END—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