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企業準備淘汰一批落后設備。
董事長說:“這些設備不能扔,得找個地方存放。”于是專門為這批設備建了一間倉庫。
董事長說:“防火防盜不是小事,應找個看門人。”于是找了個看門人看管倉庫。
董事長還說:“看門人沒有約束,玩忽職守怎么辦?”于是又委派了兩個人,成立了計劃部,一個人負責下達任務,一個人負責制訂計劃。
董事長接著說:“我們應當隨時了解工作的績效。”
于是又委派了兩個人,成立了監督部,一個人負責績效考核,一個人負責寫總結。
董事長又說:“不能搞平均主義,收入應當拉開差距。”于是又委派了兩個人,成立了財務部,一個人負責計算工時,一個人負責發放工資。
最后,董事長說:“管理沒有層次,出了岔子誰負責?”于是又委派了4個人,成立了管理部。一個人負責計劃部工作,一個人負責監督部工作,一個人負責財務部工作,一個人是總經理,對董事會負責?! ∫荒曛?,董事長總結說:“去年倉庫的管理成本為3 5萬元,這個數字太大了,你們一周內必須想辦法解決。”
于是,一周之后,看門人被解雇了。
這個離奇的故事驗證了管理學上著名的苛希納定律: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兩倍,工作時間就要多兩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3倍,工作時間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這條定律是西方著名管理學者苛希納研究發現的,故得其名。
為了驗證這個定律,管理大師杜拉克舉過一個例子。他說,在小學低年級的算術入門書中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兩個人挖一條水溝要用2天時間,如果4個人合作,要用多少天完成?”小學生回答是“l天”。而杜拉克說,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可能要“1天完成”,可能要“4天完成”,也可能“永遠完不成”。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