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夏季,美國密蘇里平原經歷了一場強度較大的暴風雨,很多農莊和房屋都被肆虐的洪水沖毀了。一個小男孩兒的家也在這場風雨中被毀了,一家人陷入了絕境,生活條件更加貧窮了。
一天,一位演說者到了瓦倫斯堡的集會上演講,演說者雄辯的技巧、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地影響了男孩。男孩兒忽然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愿望,那就是成為一個演說家。然而,笨拙的外表、破爛的衣服和少了一根食指的左手卻總是讓他在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感覺非常自卑。
1904年,男孩兒高中畢業了,就讀于密蘇里州華倫斯堡州立師范學校。為了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他選擇了在演講比賽中獲勝。開始時,他連連失敗,男孩兒心灰意冷,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又一次的比賽結束后,他拖著疲憊的身子往家走,路過一座橋時,他停了下來,久久地望著下面的河水。
“孩子,為什么不再試一次呢?”
父親站在了男孩兒的身后,眼神中充滿了信任與鼓勵。
于是,男孩兒仍然沒有放棄,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瓦倫斯堡的人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個身材頎長、清瘦、衣衫破舊的年輕人,一邊在河畔踱步,一邊背誦著林肯及戴維斯的名言。他是那么全神貫注,以至達到了忘我的地步。
1906年,男孩兒的一篇以《童年的記憶》為題的演說,獲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說家獎。這是他第一次成功嘗試,這份講稿至今還存在瓦倫斯堡州立師范學院的校志里。
這個男孩兒就是戴爾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