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諺語說,所謂友誼,就是一顆心在兩個身體里,而中國人也用“好到穿一條褲子”形容鐵哥們。時值今天,“朋友”的概念也變得更多元化:既有天天見面也常常摩擦的密友;也有很長時間見一面卻總掛念的老友;還有不曾謀面卻靈犀相通的網友、博友……那么,我們真能做到朋友滿天下嗎?
英國牛津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推斷出一個著名的“鄧巴數字”,即:不管手機、聊天軟件上有多少好友,人類的認知能力所允許個體擁有的穩定朋友約是150人(一年至少聯系一次)。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村莊,到羅馬軍團中隊,到現代企業概莫能外。
即使是交友網站這樣的現代科技,也只能幫助人們擴展那些偶然、被動聯系的好友數目,對于交往密切的核心朋友圈的人數影響甚微。所以我們會發現,朋友也是有階段性的,多年不見的老友雖然見了仍然很親切,可實際上已經從你的核心圈子里引退了。
而現代社會的人口高流動性,迫使我們“人不如故”的觀念也要發生變更。那么,理想的朋友圈子應該是怎樣的呢?核心部分,應該是少數彼此了解和信賴的知己,正如“人生得三五知己,足矣”;同時,最好還能有一個相對松散、更為寬泛的社交網絡,日常聯系不多,但必要時也能建立合作,這就是“朋友多了路好走”。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