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歲月悠悠,千頭萬緒中最重要的,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人生一輩子,要實實在在地做成幾件事情并不容易,而要堂堂正正地做好一個人就更難。一個人如果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掌握了做人的原則和做事的藝術,善于把“會做人”和“能做事”有機地統一起來,就能夠成就人生,發展事業。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各種學問,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決“人怎樣活著”的問題,這個哲學上的“蘇格拉底命題”,主要是對人生中的做人與做事進行探討。如何處理好做人與做事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人獲得人生成功的根本性問題。
從辯證的方法來看,做人與做事密不可分:做人是做事的根本,一個人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經受做人的歷練,做事才不會誤入歧途,才能為做事贏得良好的人際支持;做事是做人的基礎,一個人生活資料的獲得,能力和價值的體現等等,都需要通過做事來實現,不做事,做人就沒有內涵。做人與做事,共同構成了每個人的人生。
明代有位諫官楊漣,他為人光明磊落,從不巴結權貴。有一次,楊漣與友人伍袁萃談起做人為官之道,伍袁萃說:“做人須把人看得重些,做官須把官看得輕些。該重的看輕了,必定失去道義;該輕的看重了,必定變得貪鄙。” 楊漣頗感有理,接著補充說了一句:“為一己之私謀富貴,應當把官看得輕;為國家百姓執法制,應當把官看得重。” 楊漣任常熟縣知縣時,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間民舍,微服察訪,了解到不少鄉里百姓的疾苦,深受當地群眾的擁戴。后來,楊漣任左副都御史,因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遭受誣陷,身陷獄中。臨刑前,楊漣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稱“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明史紀事本末》中評價他“為人磊落,具有非凡的氣節”。
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藝術。一個人在品格上的高與低,決定了其做事空間的大與小。“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因此,要想做好事情,還須先做好人。一個人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努力做到“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都要上不負蒼天,下不負厚土,中間不負自己的良心。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曾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說,他認為,一個人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先賢的這條做人原則,我們應該一以貫之,付諸終生。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特別重視做人就應“修身”,修身必須養“德”,德是文明人生的標志,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生活中,人們常常指責那些“缺德”之輩“不是人”。而“德”又常常與“仁”、“義”、“道”相提并論,合稱為“仁義道德”。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認為,做人應做到四點,一是“志于道”,即有高遠的理想;二是“據于德”,即以高尚的德行為根據;三是“依于仁”,即加強內在的修養;四是“游于藝”,即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廣博知識?!抖Y記·大學》中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把修身立德,擺在人生的第一位。一個人如果以德為先,加強知識才能的修煉,德才兼備,也就具備了做人與做事的基本素質。
美國哲學家馬登關于做人與做事,曾有一段深刻的闡述:“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你不但要在自己的職業中做出成績來,還要在自己的做事過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在你做一個律師、一名醫生、一個商人、一個職員、一個農夫、一個議員,或者一個政治家時,你都不要忘記:你是在做一個‘人’,要做一個具有正直品格的人。這樣,你的職業生涯和生活才能有重大的意義。”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7歲時讀書就能“日誦千言”,到了20歲,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并對佛家的經典著作十分精通。但他淡泊名利,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做人還是應以德養性,務實成事。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稱病不就。唐太宗召他入京,授予爵位,他固辭不受。唐高宗繼位后,又邀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允。孫思邈潛心學習醫術,編成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并崇尚醫德,強調“人命至重,貴于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他在“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兩篇文章中,專門論述了醫生高尚的醫德是做人的根本,高超的醫技是做事的條件:“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 孫思邈平時行醫,對病人不問其貴賤貧富,老幼親疏,一視同仁,如待家人,人們感其為人,尊稱他為“藥王”。
人生在世,充任著一定的社會角色,對內要勤于修身自勉,以己受益;對外要謙虛禮讓,以示敬畏。其一言一行,體現出來的都是一種做人的總體態度和具體方式。而做人離不開做事,做事印證著做人。“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做人就應像這句名言所示,說話坦率,做事公允,不以花言巧語去謀取財富,不屈節做事而謀取地位。.一個人如果做人踏實本分,問心無愧,做事豈會三心二意,急功近利?
“做人是做事的開始,做事是做人的結果。” 天下萬事之難,最難的是做人,不會做人的人,是不可能在人生中有所作為的。俗話說得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個人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做什么樣的事。有的人,即使有那么一點點才能與本領,但因為不會做人,結果“立身一敗,萬事瓦裂。” 最后還是做不好事情,現實就是如此的公平與公正。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做人的成功;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在于其做人的失敗。
據史料記載,宋代奸臣蔡京雖然在書法、詩詞、散文等方面頗有才氣,常常舞文弄墨,但由于作惡多端而聲名狼藉,極少有作品得以流傳。宋欽宗即位后,蔡京被逐出京城,發配他鄉。臨行之前,他的金銀珠寶裝了滿滿一大船,但在三千里的流放途中,老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市場上的商販沒人肯把食物賣給他,所到之處,常常招來罵聲一片。到了長沙,蔡京因無處愿供安歇,只得住進一座破廟,不由地在饑寒交迫中喟嘆:“我失去了人心,以至落到這種地步。” 最后他終于“腹與背貼”,餓極而死。
據科學考察,世界上共出現過一億二千萬種生物,人是所謂“萬物之靈”,我們能作為“人”,已是夠幸運的了。因此,“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人的一生,做人是一項終身任務,做事是一個階段課題。一個人如果能夠“守恬淡以養道,處卑下以養德,去嗔怒以養性,薄滋味以養氣。” 那么,其做人與做事的理想不分大小,只要努力得以實現,就是一種成功,人生就會:輝煌,美得轟轟烈烈;平凡,美得實實在在。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