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蝸居》里面有個經典橋段,老奸巨猾的宋思明讓同樣老奸巨猾的沈律師找人幫忙,沈律師有些猶豫,于是宋思明意味深長地對他說:
關系這個東西,你就得常動。越動呢就越牽扯不清,越牽扯不清你就爛在鍋里。要總是能分得清你我他,生分了。每一次,你都得花時間去擺平,要的就是經常欠。欠多了也就不愁了,他替你辦一件是辦,辦十件還是辦啊。等辦到最后,他一見到你頭就疼,那你就贏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宋思明是久經沙場的官商兩道老手,自有一套自己的哲學。不過這套關于人脈價值的觀點,其實是另一個政治老狐貍本杰明*富蘭克林提過的。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硬球》里,曾提到本杰明*富蘭克林認為:“如果你想交一個朋友,那就請他幫你一個忙”。
你在一個人身上付出得越多,你就會對他變得越忠誠。而贏得一個大選支持者的好辦法,就是讓他為你做點什么。因此,“不吝于向人求助,才是所有政治游戲的最高境界。”
“有價值的人脈是相互麻煩出來的”,但這里面隱藏著幾個東西:
第一是你得知道什么是可以麻煩別人的。
比如現在朋友圈的很多人都是工作辦事時,加微信認識的,連面都不一定見過。對于互聯網這種輕薄的載體,人脈之間的“麻煩”,最好是一些輕量級的東西。比如問詢信息,做個調查問卷這種。而千萬不要涉及那些重量的話題,比如項目談判、金錢等不可能的,因為麻煩和人脈的價值度不匹配。
第二,是你去麻煩別人的,要和對方愿意為你提供的相匹配。
對方得有能力幫你這個忙,你也“值得”對方幫你這個忙。前者,要和對方的價值相匹配;后者要和你自身的價值相匹配。
第三,在麻煩對方后,顯示一點誠意,不要表現的像個揩油的。
有次,朋友為我介紹了一個“投資關系”方面的專家。因為介紹人和對方很熟,所以告訴我,直接電話對方即可。但我恰好也搜到對方掛在“在行”平臺上,當行家,而且費用并不貴。所以盡管對方沒有要求,我還是在互加微信后,又通過在行約了她以表明一點點誠意。
最后我們通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她也開誠布公地給了我很多行業洞見。從她而言,既是在幫朋友忙,也可以看做在提供行家服務,非常盡心盡力;對我而言,既是求別人,卻也表現了懇切之心,受之無愧。
2
在互聯網時代“好人脈是互相麻煩出來的”其實會更加成立。
因為龐大的網絡,可以將原本不太熟悉、或根本不相干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訴求不同,對你的難題,正好是別人所需——看上去你是在“麻煩別人”,但有可能這樣的麻煩,對方正好求之不得。
一次聽在Facebook工作過的前同事做分享,有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她說:
在社交網絡中,大部分的價值訴求都是通過二級人際關系實現的。
世界知名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也寫過一篇著名的《弱聯系的力量》(The Strength ofWeak Ties),提出有三個網絡人脈元素:
第一是親朋好友熟人之間的強連接;
第二是是社會上更廣泛、但并不深入的弱連接關系,例如朋友的朋友、半熟人、鄰居、網絡社區熟人;
第三個則是各種強弱聯系的匯聚地,即聯絡樞紐。
而馬克認為“能幫助人們在工作和事業上、在信息的擴散上起到決定作用,能夠高效的傳播的,其實是弱連接人脈”。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