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遇見這樣兩類人。
一類是你才和他見兩次面,沒說過幾次話,彼此一點都不了解,但他卻和你開很過分的玩笑,說一些在他看來很搞笑實則庸俗無比的話。這種人口才其實并不好,可非要當眾展示一下自己所謂的幽默,他不了解你卻開你的玩笑,不管你愛不愛聽,也不管你是不是一個喜歡開玩笑的人。這類人讓我有種永遠不愿見到的排斥心理。
另一類人是你剛剛和他相識,他就仿佛把你當成了老友,當成了知己,把他所有的煩惱愁緒以及夢想抱負都告訴你,還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包括他對某事某人的評價,他知道的一些緋聞等。我也很反感這類人,相交不深,何必講這么多呢?真讓人懷疑他是不是有其他目的。
蘇軾曾說過:“交淺言深君子所戒。”意思是說交情不到位,話卻說得太多太深,是君子所不做的事,應引以為戒。也許有人說這樣做與做人要光明磊落的品格不相符,是狡猾不誠實的表現。其實不然,我認為,人有話在心里,該不該對人說,該對誰說,有沒有必要說,說到什么程度,也是一種學問。
交淺不宜言深應是一種修養,是思維上的一種禮和節,這種禮和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穩重、謙虛。
交淺不言深,有時還可理解為一種做人的策略。一般來說,說話應該受到人、時、地幾種因素的限制。不合適的人不說。合適的人,不是合適的時機不說。是合適的人,合適的時機,不是合適的地方也不說。這里所說的不合適的人,就是交淺的人。
生活中有幾種人只宜交淺而不宜交深:
第一種人是吃過幾次飯或見過幾次面,就把自己心中的不滿情緒全部傾訴給你聽。這種人往往認識粗淺,只做普通朋友交往就可以了。
第二種人是剛把心事一股腦兒地向你傾訴,轉過頭又向其他人說了同樣的話,這說明他對你缺乏誠意和信任,不宜交深。
第三種人是專喜搬弄是非,破壞團結,這種人心懷鬼胎,品行不端,應該與之保持距離,以免陷入是非漩渦。
對這些只宜交淺的人,當然也就只宜言淺而不宜言深了?! ?/p>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