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許久之前我遇到過一件尷尬的事情。
當時我們打算買一處房子,四處看樓盤,A樓盤也在我們的考察之中。
跟同事聊起來時,熱心的同事說他恰好認識一個在A樓盤工作的C小姐,給我了她的電話,還主動跟地方打了個招呼。
C小姐并不是售樓人員,但是當時A樓盤啟動了“全員營銷”,其他崗位的工作人員也有營銷任務,所以她也很熱心,很積極。
我們通過一兩次電話,我透過她了解了一些大致情況,后來又去樓盤轉了轉,但是我一直沒好意思說出“A樓盤只是我們的考慮對象之一”,我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大概更多以為我們鎖定了這個樓盤,只是找誰買、買什么戶型的問題吧。
而實際上看了兩次,跟家人商量過之后,我們認為那里不合適,幾乎放棄了。
期間C小姐給我打過電話,我都忘了自己說些什么,總之一定是沒說清楚;所以有了后來的一次電話,她說自己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名下的任務,提成可以不要,這樣算下來我的房價又可以便宜不少,當然還說了一堆其他的……
到我終于不得不明確地告訴她“我不會買A樓盤”的時候,我非常非常痛苦,在床上滾來滾去,不知道跟人家怎么說,因為我覺得給人家添了麻煩,而且給了人家希望,那時候我特別特別后悔沒有從一開始就跟她說明白“我們只是想先了解一下”。
總之,我當時覺得特別不好意思,也特別痛恨自己的處理方法。
最后,我像是一個逃兵,選擇了發短信——似乎只要不聽到她的聲音,我的心里就會舒服一點,給她帶去的傷害就會少一點。
而實際上,當然不可能。
這件事情過去好幾年了,我仍然記得在床上滾來滾去的自己,哀嚎著“我怎么說啊”,克萊德先生覺得驚詫“你就直接告訴她啊”,可是我卻做不到。
我對自己那種一開始沒有明確說明白、事后又礙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絕的態度感到萬分沮喪,所以大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養成了一種鼓勵自己說“不”的習慣——
想做的事情就迅速點頭,不想做的事情也要迅速搖頭;有些事情在開始之前就先講講好規則,定好規則了就要堅持下去,而不是事先什么都不說,到遇到問題一團糟糕。
對了,A樓盤因為一些問題差點爛尾,事后我還是有些慶幸的。
2
跟朋友吃飯,她說最近打算給小朋友換幼兒園。
之前小朋友的那間幼兒園是規模不大的私立園,朋友喜歡它的開放、寬松,但是最近她及一些家長對園長有了意見,朋友覺得她性格上可能有些問題。
導火索是幼兒園組織的一次活動,幼兒園組織活動蠻多,有時候去遠足,有時候親子游,還有時候是帶著孩子去博物館,家長角度當然希望孩子能夠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享受童年的快樂,所以,每次活動都有不少家長參與。
而這次活動,是野外實踐加聚餐,事先園長只是大致說讓家長各自準備一些東西,但是到了現場之后才發現,沒有有組織的安排、準備,有的東西買多了,而還有些東西沒準備,大家亂成一團,不是找這就是缺那,抱怨自然也就慢慢多了,有個家長突然提到,在園長買的公用的東西里,有她給自己買的一些私人物品。
家長怨聲載道,園長委屈不滿,矛盾突然就爆發了——本來就因為活動焦頭爛額的家長和園長,居然因為不到十塊錢的東西關系變得尷尬、敏感起來,家長覺得她安排不夠周全,而且還貪圖私利;園長覺得家長小題大做,自己忙前忙后很辛苦……之前和樂融融的氛圍,畫風突變。
我突然對一個問題感興趣:那,園長組織這些活動,會收取家長的費用嗎,比如辛苦費勞務費之類的?
女朋友說,不。
我感慨:她本來可以不這么勞心勞力地組織戶外活動的,但是她組織了,要為安全及各個環節負責,家長不必支付費用,卻因為一點小東西鬧成這樣,是不是有點過分?
女朋友說:她可以事先說明啊。她事先不說,大家都混著來,稀里糊涂的,總說到時候看情況,到時候再說,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當然歸咎于她,她又覺得自己委屈……
我點點頭,雙方真是應該各打五十大板。
如果她事先把事情拎拎清、講明白,可能會簡單多了。
無非就是,要么她收費用來安排這件事,作為提供服務的人,任勞任怨是應該的;
要么就說明白,我是組織者,大家來分工協作,家長們各自準備東西,自己也可以樂得清閑,不是更好?
作為事后諸葛亮,我們看的好像很清楚一樣。
而實際上,我們遇到很多事情、很多人的時候,也會同樣稀里糊涂,走到岔路口不得不攤牌的時候,才后悔自己簡直是一只豬。
3
我們礙于情面而拖沓敷衍的許多事,最后都會把我們的情面傷得體無完膚。
因為自己的怠惰,一開始不把事情想清楚、搞明白,后來又因為性格上的小軟弱,逃避“拒絕”,這簡直是雪上加霜,會給自己添很多麻煩。
稀里糊涂開始的一段似是而非的感情,走向了自己不想要的境地,卻不知道怎么開口結束,最后就陷入泥沼,不但自己痛苦,也給別人帶來痛苦;
我們又聽說過多少朋友合作而導致反目的例子呢?
最開始的時候一切都好,感情好,什么都不是問題,所以不必制定規則,不必講究原則,很多事情可以妥協,可以退讓。
到后來,慢慢就有了更多的罅隙,已然來不及了,此時再談規矩、講規則,怎么都會帶有私利的成分,很難談得攏。
久而久之,在心底互相埋怨,表面上也不再友好地虛偽敷衍,最后就是一拍兩散。
我們中國人總是太講究“情面”的力量,而又總是為面子所傷。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會為了給足對方面子而在開始的時候,笑嘻嘻地一切都是“好好好”,什么都是“行行行”,給自己挖一個又一個的坑……
何苦呢?!
何不扔掉那些累贅而多余的“不好意思”,就清爽明快地做人、談事,坦蕩而直接,這何嘗不是真正的美德呢?!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