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為貴”也叫“和為貴”,《論語·學而》載,孔子的晚年弟子有子云:“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王者之道,和氣為先,和氣是最可貴的禮節,也是最美的德行,大事小事均照同此。
想必大家在中學時期都讀過《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事講述的是趙國舉兵之事,但從另一個側面,又展示了藺相如的禮讓胸懷,他為了社稷之安,三次禮讓廉頗,終使廉頗心悅誠服。第一次革命戰爭期間,毛澤東到一個小蘇區視察,因為忘了帶通行證,被“紅櫻槍”們當作敵人的“探子”給“捕獲”了,事后“紅櫻槍”遭到了區長的批評,毛澤東卻反以十分平和的態度表揚了“紅櫻槍”具有很高的革命警覺性。
世事無常,妨礙不了有常的人心。不是嗎?縱覽古今,但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襟懷坦蕩,度量恢宏,在無常的世事中多一個“以和為貴”“有容乃大”的處事心眼。相比之下,心眼狹小,不僅于他人沒有好處,就是于自己也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口沫橫飛,大動肝火者俯拾皆是,更有因胸襟狹窄而妒人之才、嫉人之能、排人之論、擠人之議、譏人之誤、諷人之缺者,別說要求他們“以和為貴”,若是不在人背后動著怎樣捅人刀子的心眼,我看就算是一種“德”了。
當然,我這說的是一種走極端的人,那么不走極端,你是不是就稱得上以和為貴了呢?我看未必。
打比方如一個團隊,以和為貴應該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上?當然是大家都以大局為重,放下私人的恩恩怨怨,開誠布公,這樣大家才能和和氣氣,團結一致搞事業。這就要求你平日里要多一個待人以寬、律己以嚴的心眼,以團隊利益的意識始終貫串其中。“以和為貴”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又構成了人與人的和、人與社會的和、人與自然的和等新的人文精神。對于這些,雖然不一定要你天天苛求自己,但你必須多這么一個自覺的心眼,使其成為一種良好的自覺的習慣。缺乏這種心眼,就事論事地講以和為貴,就會使以和為貴的內質“失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