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論語·泰伯》
曾子夸贊他昔日同窗顏回道:“我的同學顏回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修養與知識都在許多人之上,但是他每次總是謙虛地向別人請教,做到了老師說的不恥下問。”這一點很難得,因為現代人都比較自負,認為自己就是最優秀的,哪里能放下身份向他人請教呢?尤其一些有才華的人那就更不肯放下身份了,何況是讓他們向一個“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也正因為此,所以曾子才夸顏回的品德。
南懷瑾先生認為一個人越是學問高的時候反而會表現得越謙恭,這是知識與修養給他帶來的改變。
當年大哲學家柏拉圖就有這樣的事情。有人問他:“像您這樣的大哲學家為什么還要那么謙虛呢?”柏拉圖說:“據我所知,人的知識就像是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你已經知道的知識,圓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你會發現圓圈越大的人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很不足。”這一點就像人們說的,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彎腰,所以一個人的學問越高也就越發顯得謙虛。
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明媚的陽光像少女的手撫摸著濃密的樹葉,樹葉留下了一塊大大的涼爽綠蔭,綠蔭中的石幾上擺放著筆墨紙硯,幾位小朋友正在興高采烈地舉行著一次別開生面的“筆會”。“大家看,這個‘飛’字多么有力。”一位小朋友得意洋洋地說。“我寫的‘鳳’也非常流暢圓潤。”另一位小朋友看著自己的字也不住地搖頭晃腦。這時,面色微紅,目光炯炯的小柳公權手持狼毫筆,神氣十足地說;“大家看我的。”于是在鋪好的宣紙上端端正正地寫下了“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的大字。寫完傲氣十足地把筆一丟,站在那里撅著小嘴,頗有些得意忘形的樣子。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