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跑個題。很多人提到的“不懂常識”,其實是“不懂對知識的敬畏”。
我曾和一個學長聊天,他給我講了這么一段話。
“好好珍惜大學四年時間吧,你要知道,在大學里很多你以為是常識的東西,在這個社會上都是非主流的。”
這段話令我感觸很深。
在大學里,周圍的人覺得學校在QS、USnews上的排名基本算常識,但出去你給別人講是北京大學的,人家可能問你“那么你到底是北京哪個大學啊”;
在大學里,知道點基本的經濟學常識,懂基本的數學方法也算是常識,但出去你給別人說“啊黎曼積分你都不知道?”,人可能會覺得你讀書讀傻了;
在大學里,寫論文之前在哪個數據庫找paper讀也是常識,但出去你給別人發個pdf過去,人可能都對你說“你這個文件有問題,word打不開啊”;
再比如吧,知乎深度用戶即使不膜蛤,但“膜蛤”也基本可以算成常識了;
再比如吧,你把“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往這一放,用過知乎水過B站登過人人的人都懂什么意思;
但在現實世界中,這真的是常識嗎?
圈子不一樣,常識本來就不一樣。
這個世界上有七十億人,你在炒股,他在洗碗,有人天天燈紅酒綠,有人每天在實驗室搬磚,什么是常識呢?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夠常識了吧,但這個世界上還有相當多的人從未接受過任何學校教育,你確定他們也認為這是常識?
就像肥肥貓老師所說,以大部分中國成年人的知識儲備,初中知識常識都不具備。但這就像一個悖論:常識都不是絕大數人的常識了,那它叫什么常識?
所以其實,沒有什么可以稱得上是絕對的常識。
之前想去個討論班,第一次去云里霧里,人家都覺得講出四書中每句話的釋義、出處、背景,這是常識;
在西方美術史課上,老師熱熱鬧鬧地講,大家都覺得辨認得出卡拉瓦喬畫的含義和細節是常識;
在金融專業的課上,幾次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也是常識,各個流派的基本觀點也是常識。
所以單依常識來定的話,很多時候拋開情景談毒性就是耍流氓。而且真要說起來,這有什么值得批判一番的呢?
但我知道,你大概反感的是這種人——根本不懂化學生物,但談起某種藥劑的時候就拋開劑量談毒性地大扯特扯,甚至連一氧化二氫都能有毒,面對你的質疑還十分不屑;
根本不懂轉基因,但繞舌頭倒是特別厲害,結果說來說去都是些naive的東西;
神神叨叨講一堆玄學,但要真說出個名堂來,又一點邏輯都沒有,不僅如此,如果你不相信他,他還會糊你一臉;
出口都是沒有任何道理地貼標簽,諸如“你們這90后都這樣啊”“你這么高肯定會打羽毛球”“長的帥的都是gay”……
真正令我們感到不快和無語的,其實絕大部分時候都不是因為常識,而是對方毫不求證地信口雌黃的態度。
對常識敬重,對不懂的知識敬畏,這種態度和懂得常識本身,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懂得再多的常識,他都有自己的死角,而這個領域在其他人看來可能就是平常地如東北大米要煮熟才能吃一樣的常識。因此,不懂常識一點問題都沒有,關鍵的問題在于不懂敬重。
可以不懂常識,但不要對自己不懂的領域用自己淺薄的知識意淫出諸多錯誤的結論;
可以不懂常識,但在別人說常識的時候不要一臉“哦就你懂你了不起”的態度。
我媽媽也不懂很多常識,但不會隨隨便便把“驚人!XX食物的內幕竟然是這樣”分享出來,即使要告訴我這種知識也先加一句“你懂得多些,這上面講得不對你就講給我聽,我也多學一點”;給我講一個常識性的建議的時候,也都說“最終你自己作決定”。
能做到這樣的人,沒有常識,其實也沒有什么令人反感的地方。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