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是被頻繁提到的一個詞。正在上大學,不知道以后做什么工作;工作了幾年,事業進入瓶頸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快要畢業,不知道該選擇讀研還是工作……
我一直覺得大部分的“迷茫”其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這說明你有選擇。有個被說濫的梗,說人餓的時候只有一個愿望,就是吃飽肚子,但是人吃飽了,愿望就無限了。
回想一下小時候吧,你的唯一目標就是小考、中考、高考,大部分人都不用迷茫,因為沒有選擇,你必須走過那條獨木橋。
現在你過了那條獨木橋,發現自己面前有著千千萬萬條路,千千萬萬種可能性。大部分人的迷??赡苁歉究床灰娷囋谀?/p>
里。問題通常是:“我怎么知道我自己擅長什么呢?”“我怎么知道我想要什么呢?”很多人會覺得是自己不夠了解自己,于是停留在原地,試圖通過向內思考的方式來探索自己,了解自己。這也不錯,但大部分時候這似乎會陷入一個死循環。
“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足夠的信息來做出決策,而非想得不夠多。
舉個例子,很多人覺得大學專業課很無聊,聽到師兄師姐的就業情況,感覺自己并不喜歡類似的工作。大部分人的這些念頭可能在腦海里一帶而過,并不再繼續探索了,也不存在“迷茫”的問題。
另一部分人這時候開始“迷茫”,不喜歡這個專業,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換個專業要是還不喜歡怎么辦?
我的回答是:不要站在原地,跑起來,利用一切機會接觸你感興趣的信息。接觸的信息面越早越多,經歷越豐富,你做出的決策正確的可能性就越高,站在原地只會和昨天一樣。
“瘋狂就是做著同一件事,卻期待著不同的結果。”
——愛因斯坦
所以,如果你還在大學里,多看些書吧,學校的圖書館是不要錢的。多參加一些不同類型的短期實習吧,公司還會給你錢。如果你迷茫了,請走出教學大綱,走出校園。如果你已經工作了,多看些書吧,比化妝品便宜多了。多參加一些圈子外的活動,認識一些其他行業的人,學一門你感興趣的新手藝,接觸你感興趣的新專業領域?;蛟S你會發現你職業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就是從你不斷地學習中來的。
有時間可以快速試錯是年輕時候最大的優勢,這時候你試錯的成本很低。當你年紀大了,有了家庭,有了那些你割舍不去的沉沒成本,那時候你再意識到這樣的生活并不是你想要的時候,錯的代價就太高了,所以更多人這個時候會選擇趨于穩定,一邊抱怨生活一邊被生活所困,卻無法逃脫。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