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已經是我半年內第三次去潘家園了!不是去淘古董,也沒去買舊書,三次干的都是一件事
——配眼鏡。
半年,配三副眼鏡,我眼睛破壞性是有多強?
錯。
其實是因為我太能省、省、省了!
第一次去,轉了半天,最后選了一家小店面,便宜啊,200多搞定。
結果不到一個月,鏡框就自然死亡了。
第二次去,下定決心再也不買便宜貨了,專門選了一家旗艦店,鏡框選鈦的,鏡片選超薄護眼的,就不信買不到好貨。結果,一驗光,我散光250,超過200度就得加300塊錢。這尼瑪也太黑了!算下來得將近2000大洋啊!糾結了半天,最后大氣回應:“您幫我把散光降到200度就行……”
當帶上新眼鏡的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這50度的散光怎么清晰度能差這么多?!我想我是哭了,因為我連老板的臉都看不清!
湊合帶了一個月,實在沒辦法忍受“不聚焦”的世界。遂,今天,第三次去。花了2000塊,立下誓言,老子這幅眼鏡一定要戴三年!
不許笑!和我一起來哭著算個賬:
為了省錢,我多掏了至少2000塊!
談錢俗,那咱談談時間。——本來去一次就能搞定的事情,我硬是給自己多整了兩個半天去配眼鏡,這一天時間我干點啥不好,非得在眼鏡城里面瞎轉悠。
我的省省省,卻變成了無盡的時間黑洞。
2、
無聊三大寶:微信、QQ,上淘寶。
其中淘寶更是時間和金錢的雙殺核武器。既花了時間,又花了錢,當然如果寶貝買的不錯,心情是愉悅的。
但是,能淘到好東西,前提是得花時間淘啊!
我想這個畫面你一定不會陌生:
(1)先輸入關鍵詞,看著滿屏的全網爆款、限時促銷、千萬好評,內心激動,熱血上涌,覺得一定有專屬于自己的絕世好寶貝。
(2)點擊銷量排行,看看賣得最好的爆款有些啥。
(3)按銷量逐一點進去,看看大家評論怎樣。
(4)七七八八基本上看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該進入最重要的一步了:對比價格。
(5)同款一模一樣,價格差了10塊錢,水肯定很深,點叉推出!一水的好評,價格卻比其他便宜了大半,肯定有假,點叉推出!這款評論和銷量俱佳,可是比其他家又貴了些,買是不買?
最后,買個100塊錢的東西,嘩啦啦過了1個多小時都沒定。
梭羅說:“我們的生命被細節給浪費了。”
直戳我心啊!
為什么喬布斯、扎克伯格這些大佬們每天都是黑T恤+牛仔褲的標配?
扎克伯格說:他的衣櫥里有20件那種灰色T恤,他只是不想浪費精力去決定每天穿什么衣服。
“如果我把精力花在一些愚蠢、輕率的事情上,我會覺得我沒有做好我的工作。”
是啊,關注省錢的那些細節,才是愚蠢、輕率和對自己時間和人生的不負責啊。
3、
13年,劉德華在北京開演唱會,我毫不猶豫地給爸媽買了一張前臺票,價格不菲但想想能花自己賺得錢,讓老媽近距離看看她唯一的偶像華仔,開心地不行。
演唱會地點在西邊的萬事達中心,而我又住在東邊朝陽,距離還算有點遠。我叮囑爸媽,早點出發,打個出租車去,方便。
老媽問我:“打車得多少錢啊?”
“不到100吧,可能七八十?沒事,媽,你這要去見偶像了,得舒舒服服地去啊~”
老媽若有所思,跟在老爸后邊出門了。
演唱會晚上8點開始,一看表8點半了,想著這會兒爸媽他們應該在激動地看表演了。發了個短信,讓他們多拍點照片。短信剛發完,我老爸電話就打過來了。
“孩子,我跟你媽好像迷路了,找了半天都找不到那個地方啊!”
原來,媽為了省錢,硬是決定坐地鐵。本來他們對地鐵就不熟悉,再加上幾條線倒來倒去,走了差不多1個半小時才出地鐵口。但這時候天已經暗下來,他們對路也不熟,徹底轉向了。往東走走,往西走走,沒招了只好打電話求助了。
說來也心酸,老媽為了省那7、80塊錢,硬生生地耽誤了1個小時才進場,要按票價一換算,簡直虧大了啊。
有時候,我們以為的省省省,才是最大的消耗和浪費!
4、
去年,北京房市火爆,身邊好多朋友盤算著買房換房。
同學天樂,在某央企做法務,孩子馬上就要出生了,東拼西借,硬著頭皮決定把小房子換個大三居。
因為老婆在家里待產,他只能自己每天下班了跟著中介東奔西跑看房子。有時候房主只有白天有時間,他還得跟領導請個假,風風火火來回兩個小時,看完房子再往公司趕。
這樣差不多一個月,終于看上合適的房子了。戶型方正,南北通透,和業主聊得也很開心,價格基本也都定下來了。
但,就是中介費,天樂覺得太高了。算了算,差不多要給中介十幾萬,“他們就跑跑腿,約約號,蓋蓋章,這錢掙得也太輕松了!”天樂想了一晚上,做了個決定:甩開中介,自己來。
他繞開中介,說服業主,然后仗著自己的法律專業背景,開始跑各種買賣程序。
沒了中介,連個范本合同都沒有,他只好自己查,自己搜,再找認識的專業人士確認合同條款;買房子要準備一大堆材料,他就上網各種搜,各種確認,材料準備齊了,偷摸地用公司復印機復印;自己材料準備好,還得幫著業主出各種清單;手續復雜,但很多原先不需自己出面的程序也只能自己上了,晚上人又不上班,他只能硬著頭皮一再請假;二手房火爆,過戶約號都得熬夜在網上趴著,一出口,瘋了似的狂刷屏;過戶搞定了,還得和小區物業做各種交涉,完成物業交割……
就這樣,他前前后后奔波了差不多三個多月,終于算是有驚無險地把房子的事搞定了。
就在他暗爽自己省了一大筆錢的時候,年底獎金的數字讓他傻眼了。竟然降了一大半,快趕上省得那筆中介費了。
他找業績部門去理論,為什么獎金降了這么多。人拿出了考勤記錄,遲到、請假、曠工,各種鮮紅記錄結結實實打臉。再看業績評定,分數創下入公司以來最低記錄,還有匿名評價:“工作態度有待提高,工作時間無法保證”。
原本想著錢少了就認了算了,結果今年職等評定,他成為了同一批入司中唯一一個沒升職等的。
為了那“太好掙”的十幾萬,“機關算盡”,卻丟了獎金,沒了晉升,這就是所謂的“本末倒置”吧。
5、
沒錯,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我依然深信其顛撲不破。
但,過度的省省省,卻讓我們漸漸迷失自我。
心理學上有一種叫“決定疲勞”的概念。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人如果需要做很多不相關的決定時,大腦會疲勞,以致于影響生產力。
同樣,如果我們沉浸于那些看似“價值連城”,其實本末倒置的數字游戲中,我們的省、省、省也就變成了最可怕的人生黑洞。
-End-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