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所住的茅山,山路很窄小,由一些小青石板拼接而成,石板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沒有人負責修葺,有些路段石板已經(jīng)變成碎石,不太好走。
戒嗔的師父智緣,佛法修為高深,極受小鎮(zhèn)里的施主歡迎。
每隔些日子,智緣師父便會在寺里講些佛經(jīng)里的故事。
有一次,在智緣師父說故事日子的前一天晚上,下了場大雨,山路被雨水浸泡后,變得很泥濘,稍一用力踩上一腳,便會把石頭下面的泥水帶出來。因為知道智緣師父第二天會在寺里講故事,所以即使山路很不好走,還是有不少施主趕到寺里。這樣的路途,施主們的鞋子上都難免會沾著不少泥土,雖然進寺之前,那些施主們也會在門旁的石塊上把腳踏干凈,但這樣做依然不能徹底,只是一小會兒,戒嗔就發(fā)現(xiàn)寺前院的水泥地,已經(jīng)滿是泥塊了。戒嗔嘆氣道,看來下次應當放個刷子在門前,這樣可以把施主們的鞋子弄干凈些,可以避免弄臟院子,也不會影響別的施主了。
戒嗔聽見有人笑,轉(zhuǎn)頭去看,原來是智緣師父。智緣師父從旁邊走過,邁進滿是泥水的小院,他小心地走著,每一步都踏在院子中干凈的地方。
走到佛堂前的智緣師父又轉(zhuǎn)過身對他說,戒嗔你看,泥水雖多,但是這樣走就不會污染到鞋子了。
生活在塵世中,哪有那么多凈土?總要學會自己找個干凈的地方落腳。落足于泥水中還是在干凈的水泥地上,選擇權最終還是在你自己手中。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