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實際上當你提出這三個問題的時候就是感受到了孤獨。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才會追問這樣的問題。
這樣的孤獨是形而上的孤獨。
精神層面的孤獨:一顆優秀的心智尋求理解而不可得。
往往優秀的人在人群中更感到孤獨。
當然普通人里面也有這樣精神層面的人,按照他優秀的程度和運氣的好壞也會發生這樣的孤獨。
這實質是精神的缺失。
情感的孤獨:就是尋求普通人間溫暖的而不可得。這其中包含親情、愛情、友情的缺失。這樣的孤獨人人都有。
孤獨是一種病態?
我認為精神科的醫學往往把孤獨看成一種病態。認為親密的人際關系才是精神健康的標準,是人生意義和幸福的主要源泉。
孤獨意味著缺乏這種親密人際關系,也就是一個人的精神進程受到了阻礙,是一種精神的疾患。
但當我讀了安東尼·斯托爾(美國的精神科醫生)的《孤獨》后改變了這種偏見。在這本書里,他主要為孤獨正名,給它恢復名譽,反對精神科醫學傳統對孤獨的錯誤的理解。
他全書談的是孤獨,獨處的價值。所以他和我的看法是非常吻合的。我也認為:人在社會上生活,需要有交往的能力,這是必須的。但是光有這種能力是不夠的。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兩者比較起來,獨處能力比交往更根本。
一個人不擅長交際可能是性格的弱點,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忍受獨處,就是靈魂的缺陷。
孤獨是愛最深刻的根源
萊蒙托夫有句詩:我去路上獨步。
馬雅可夫斯基評論說:這是勾引少女陪他去散步。
孤獨者往往不合時宜,但孤獨也會是一種時髦,是一種做出來的姿態。
孤獨和愛互為因果。
你心里充滿愛的能量卻得不到釋放,你會感到孤獨。你儲藏的愛的能量越大越得不到釋放,你的孤獨感就越強烈。可以說是愛導致了孤獨。
對孤獨的體驗更深刻的人更懂得愛。
孤獨是愛最深刻的根源。
假如你沒有把你的愛侶當成孤兒來疼愛,我敢斷定你的愛情還是比較自私的。
子女對父母的愛,其中最刻骨銘心的因素不是對養育的感恩,而是無法阻擋父母老去的絕望。在這種絕望當中,父母作為無法保護的孤兒的形象清晰的展現在你的眼前。
愛不可能完全消除孤獨
人生感悟,為人處世,人生哲理,人生道理
為什么?
只有一個原因:即便你們相愛了,精神層面契合程度是不同的。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靈魂,應該尊重對方靈魂的獨立性,應該敬畏孤獨。對他人的孤獨,你可以撫慰,但是不可干預,更不可能完全解除。
孤獨的價值
一個人如果整天在熱鬧的交往中而從未獨處過,就缺少了對于自己所見所聞的整合和消化過程,那么他的思維肯定是混亂的,而這種無序的狀態會導致惡性循環。
我們需要明白:
對外界的刺激的反應是正常的,對外界的不反應是需要智慧的。消化世界需要時間,獨處就是消化世界。
看破紅塵易,忍受孤獨難。在長期遠離人寰的寂靜中,一個人不可能做任何事,包括讀書、寫作、思考。
甚至包括禪定,因為連禪定也是一種人類活動,唯有在人類的氛圍中才能進行。難怪住在冷清古寺里的那位老僧要自嘆:“怎生教老僧禪定?”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