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小紅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她跟我說了一件事,我覺得可以拿出來探討探討。
前些日子,她和所在工作單位的同事一起出去游玩,分兩批次。
小紅是第一批,她媽媽朋友的女兒(也是小紅的朋友)在第二批。
在第二批游玩過程中,小紅媽媽就給小紅發了一個視頻。
視頻里顯示小紅的朋友在大巴車上自我介紹給大家獻唱、在晚上吃烤全羊的時候唱歌跳舞的小視頻。
偏偏小紅是個較為內向的人,也不喜歡在公眾場合展現自己。
小紅跟我說,她媽媽經常這樣做,把一些別人家孩子優秀事跡拿出來做談資。
而發視頻這件事,其言下之意:說得好聽是希望女兒能夠像那個朋友一樣活躍一些,說得不好聽是“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才藝這么好,你呢?多學學人家吧!”
在那一瞬間,小紅心里很不舒服。
倒不是吃朋友的醋,只是覺得有的東西是不能對比的,比如人的性格,每個人擅長的方面各有不同,人的成長經歷。
可她媽媽卻總喜歡拿他人的優點來和小紅做對比。
她知道家人沒有不好的用意,但腦子里最先串出來的感情色彩還是煩躁,藍瘦,香菇。
不知道你會不會跟小紅有過類似的經歷,被家人或身邊的人拿來與別人做對比?
2.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以前。
小時候我的考試成績很差,和平時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們相比,他們的成績多數是比我好的。
更要命的是,他們的爸媽是我爸媽的好朋友,幾家人關系都挺好。
有時候,我總是擔心爸媽會拿別人家的孩子去數落我。
有一個小朋友總是心情不好,他經常受他爸媽念叨說“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如何如何好,看看你自己考得怎樣”。
在這樣的”鞭策“下,那小朋友也不敢說什么,只是覺得要在下次考試前繼續努力。
但每次考完試,不管他考得好還是壞,臉上經常呈現著滿郁郁寡歡的畫面感。
慶幸的是,我還好,爸媽沒有時常在我面前念叨誰誰誰如何如何厲害。
我考得太差,他們自然會責罵我,但只要不是考得太離譜,他們也沒有說怪罪我什么,也幾乎很少拿我身邊的小朋友當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我、打擊我。
因此,很感謝自己的父母能夠如此通情達理,雖然有時候他們看到其他小朋友會跟我說“你看看人家多棒”,當我知道那也許只是口頭說說。
我也從來沒當真,知道自己應該也不賴,有那么點自信在用自戀去阻擋那些對比性的暗示,對此就不會在意了,自然也不會掛在心上。
3.
雖然小紅說自己從以前到現在經常會時不時就被媽媽刺激一下,但依舊沒有免疫能力,因為每次對比都會讓她的情緒有些失控。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對此,她也只是想一個人靜靜,盡管經常受刺激,可是每次當她媽媽拋過來一堆”優秀理論“的時候,心并沒有麻木,還是會有知覺,所以感到有些痛苦。
念叨她的可是至親的家人啊,誰不在乎?
后來,她學會心里暗示,暗示媽媽是出于好意,是想讓自己通過對比能夠學習別人的優點,其實事實也是如此,一番自我安慰后,她才能夠再平靜的回應媽媽的信息。
悄然無息杜絕了一場硝煙。
不知道你的家人是不是也會對你如此?
4.
比較是一個大坑,它會嚴重束縛一個人的成長,自己在各種眼光和莫須有的審判中開始逐漸壓抑。
于是會出現兩種極端。
一種是漸漸不敢隨意暴露自己,怕他人的猜忌,擔憂那些不平等的比較級。
而另一種,是會出現所謂的叛逆,大部分叛逆的小孩都是為了逃脫家人給他們強加的期待和無意間的束縛。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么優秀,那么出彩,以至于自己的父母總是會對自己的小孩恨鐵不成鋼。
久而久之,小孩的心理自然心生逆反,何況那么多年來你都是活在家人拿別人跟你比較的生活壓力下,在成長路上釀釀蹌蹌,步履蹣跚。
雖然有時候提出的對比是暗示性的,但這類行為不管是否為有意或者無意,多多少少都有些打擊人的積極性,刺激人的抵觸心。
小孩也是人,大人也是人,有句俗話:“人與人,比死人。”
每個人都有自身與別人不同的優勢或者特點,但總存在一些人,不管是他們是長者,還是年輕人,有時候都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對比。
比如,這人比你優秀,那人比你有才,他比你好看,他比你有錢......
有些人在對比面前,在這樣無形的壓力和扭曲的價值觀下,繼而開始在乎起別人的看法和想法,徒生嫉妒。
甚至活在了別人的世界與陰影下,愈發不得志。
即使他們在某一項比較的成就上超越了對方,心智也不一定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與人比較優缺長短,在我看來,本來就不健康,甚至是一種傷人的毒藥。
5.
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牛逼的,在那個艱難的歲月里,以一挑億,跑贏了其他所有的精子,經過數月的錘煉,重獲新生,來到了這個世界。
也就只有這一點,大家都是相同的,而來到這個世界之后,每個人都開始走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
而后,人與人之間會開始出現相互比較。
其實,這一路上,我們要學會欣賞別人的風景,也要清楚別人的風景再好,也是別人的。
那么,就做好自己唄。
咱們取長補短,就跟過去的自己比就好啦。
反思過去,專注當下,放眼未來嘛。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那份任何人都比不了的與眾不同,其魅力本來就一直在。
那么,你還要和別人比什么?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