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開學日。最近我才知道,我已經有了很多00后的讀者,當然也有了很多00后的媽媽讀者。這幾天生病,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的經驗教訓,特別想寫一篇關于人生的深度與廣度的文章。
當年有一句特別流行,你不能修改人生的長度,但你可以修改人生的廣度和寬度。但我想,比起廣度和寬度,一個人更應該活出生命的深度,越早領悟越能滿足。
|壹|
也許你還在羨慕這樣的人
多年前的學生時代,悠悠是在校園里是最歡迎的類型。她是學生會干部,身上光環很多,成績好,口才好,老師們也都很喜歡她。
因為在學校相對封閉的環境里,腦子反應靈活,主動出擊的外向型,是很容易備受矚目的,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們身上。
可真的到了社會上,大家才突然發現,悠悠最后也就只是成了一名留校的普通老師。校園里的風云人物,未必是后來最優秀的那一個。
為什么?最多的原因無非是這兩個。
第一,他們習慣了鮮花掌聲,不習慣挫折,可從小池塘到了大海里,他們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人,心理落差太大,他們抵擋不住挫折。
第二,他們太容易在學業上很快達到優秀,反而不太專注去追求卓越。看似擅長考試,擅長交際,卻未必在真正的能力上得到太大提升。
比如悠悠,什么事她答應的很快,忘的也很快,你再問她的時候,她卻說:啊,我什么時候答應過,不好意思,我忘記了哦。
其實,倒不一定是她真的敷衍,而是她需要花時間的人和事真的太多了,已經沒有多少空間專注做某一件事了。
這世上有兩種人:
一種追求廣度,一種追求深度。
一種熱的快,一種熱的慢。
成熟得太早,真的未必是好事。
因為,熱得快的人,喜歡貪多求快,卻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而熱得慢的人,相信少即是多,慢慢成為了某個領域的專家。
這世界是如此喧嘩
讓沉默的人顯得很傻
這些人是不能小看的啊
如果你給他一把吉他
|貳|
拓展深度才能帶來智慧
這個理論,在愛情里也是一樣的,經驗越豐富,未必越懂得愛情的智慧。不是你見識過的男人越多,你就一定知道,怎么樣才能幸福。
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雯子,她每次失戀都是一場山崩地裂,不停打電話挨個跟朋友們傾訴,在qq空間里寫下很多憂傷的文字,然后把鏈接發給每一個人。我們都勸她,這么痛苦,分了也好,反正你總是被他傷害。
結果,沒過多久,她又和他復合了,大家想起自己之前勸告她的話,都尷尬無比。她卻還大大方方的繼續秀恩愛,這樣循環往復幾次之后,再沒有人把她的失戀當回事了。
另一個朋友丁丁跟我說:本來還覺得自己傷口好的太慢,看到她之后,頓覺,我還是慢一點好吧。
多年過去了,雯子的男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她很少空窗期,恩愛的時候滿世界都知道,失戀了也滿世界都知道了。年過30歲,依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
而丁丁的男友換過一兩個之后,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歸宿。每次她失戀之后,很少見到她跟朋友們訴苦吐槽。
我問她:你難道真的不難過嗎?
她說:第一次失戀真的特別傷心,可走出來之后,真的發現自己成長了太多。反而找到了和傷口相處的一種方式,成為自己的醫生。
越是傷痛,其實越是在提醒你,該停下來了,仔細思考,這是如何開始的,又是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反而更加清晰,后面的路應該如何走。
這個過程,讓傷口看似好的更慢,但它不會再復發。
太多人,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個戀人不行,那就換下一個。結果換到下一個,問題還是一樣的問題。廣度帶來的是經驗,但經驗未必帶來智慧。
只有慢慢的療愈自己,耐心調整好五臟六腑,挖掘內在的深度,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身體里的智慧,如植物一樣生長起來,綠草茵茵。
你很少贏過別人
但是這一次 你超越自己
雖然在你離開學校的時候
所有的人都認為 你不會有出息
你卻 沒有因此怨天尤人 自暴自棄
|叁|
活出深度,才能真的圓滿
瑪麗蓮夢露短暫的一生里,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人無數。為了快速成名,她妥協于潛規則。為了打造性感的身材,甚至不惜摘掉兩根肋骨,得到纖細無比的小蠻腰。
可如今,世人只知她的性感,少有人知道夢露這個人演出過什么角色,又曾有過怎樣真實的喜怒哀樂。她成了一個標簽,而不太像某個活生生的人。去世前的夢露,已經要靠酗酒和嗑藥來麻醉自己,她覺得男人們都是在玩弄他,沒有人在意她的才華和作品。
媒體津津樂道她為何離奇的死在了36歲,又曾經和多少大亨名人有過緋聞和性愛經歷。作為明星,她或許是成功的。但作為一個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怎樣走到最后的,似乎是命運推著她在走向一種深淵。
而另一位女明星,赫本的一生,卻一直非常清醒的為兩個角色努力:[演員]以及[母親]。在她的一生中,你可以看到,她為了超越早期的經典角色,不停嘗試各種新的角色。息影后,盡管已身患癌癥,仍然努力投身慈善事業,幫貧窮國家的兒童爭取各種慈善福利。
歷經兩次流產,仍然不放棄要成為母親,甚至為了孩子,決定暫時放下自己的事業。為了孩子成長在一個遠離好萊塢光環的環境里,她在瑞士的寧靜村莊買下一座農莊,取名[靜園]。每當她回到靜園,她不過只是一個孩子的母親,而非某個明星。她喜歡在村莊里散步、靜思。
當兩個孩子上學之后,赫本因為常常思念孩子,為了經常陪伴孩子,甚至決定停止接拍任何電影。在她的孩子心中,媽媽就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媽媽,他們并不知道她在世界上享有如此的盛名。
夢露和赫本,同樣是經歷過童年的悲慘命運,同樣的天生美麗,同樣也經歷過婚姻愛情的創傷,為什么她們活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姿態?
在人生的方向里,夢露熱衷追逐各類名人明星,總統、大導演、知名制片人,她完美的利用了潛規則,卻也把自己變成了名利場的犧牲品。
而赫本卻能在人生最巔峰的時刻,選擇遠離好萊塢生活,終其一生,忠于自己,忠于愛。這就是對人生深度的一種清醒認知。
|肆|
深度,就是不斷超越自己
很多同學朋友羨慕我,可以擁有現在自在的生活,不被規則束縛。十年前,當同學都已睡去,我還在寢室里敲打鍵盤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對文字的堅持,能成就我現在的人生。
人的一生,說起來似乎有六七十年,但真正決定人生方向的,不過就是20歲到30歲的這十年之間。
在如今的社會,已經越來越不稀罕八爪魚一樣的人,而是稀缺能夠活出深度的人。很多人被日本的匠人精神鼓舞,震驚他們為什么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做到極致。
那是他們都深知:對普通人的資質來說,用十年時間做一件事,幸運的話,也不過頂多只能優秀而已。可這樣,真的都比十年里,一件都沒有做好的人生,要完美的多啊。
我想說,我20歲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天賦,只是把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事一直做下去而已。當你付出越多,收獲越多,你可以遺憾的就越來越少了。
那些把時間精力都交給一件事,那些信奉少即是多的人,幸福感和滿足感,為什么比普通人更強?
因為他們永遠都會清楚看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
昨天還覺得外語難上加難,今天已經可以講幾句日常對話了。
昨天還不知道ppt怎么做,今天就至少熟練操作了。
昨天還語法不通,今天至少可以流暢寫完一千字了。
所謂人生的深度,就是和自己賽跑,不斷超越自己啊,才能越來越自信,相信這一生沒有白費。
你這一生,能走到最深的地方在哪里,才決定你成為誰。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