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有想過去改變自己,但是不知道怎么樣去改變自己,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感悟。
第一次在工作日的上午來到家附近的星巴克,出乎意料,人比周六日多上幾倍,各自找個角落,或看手機,或看書,或發呆,或像我這般,拿本書拎部電腦,忙碌于自己的興趣或工作。
今天開了本新書,《行為設計學》,心理學相關,粗略瀏覽了一遍目錄,從行為心理學出發,闡述促進改變的原理和技巧。翻閱了三四十頁,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講了小小的但卻是真諦的促進改變的道理。
不是不愿意去改變,而是沒精力去做改變,并且不清楚改變的方向。
很喜歡這個理論,人人都想要把自己生活變得更好的愿望,同時有成千上萬個想法在腦海中,卻鮮少能夠有真正的實現。原來是因為我們都有兩個大腦,情緒腦和理智腦,理智腦告訴我們做這些改變能夠讓生活更美好,情緒腦告訴我們做這些改變會很累,結果兩腦同時博弈,精力耗費,能夠實現的改變就變得少之又少了。因此,如果我們要想改變,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的精力分出來,想清楚要改變的方向和結果,然后要不斷地補充能量,最后還要創造一些適合改變發生的情境,改變才會慢慢實現。
《寫在四零之前》這本書從出現到延續,背后就是這個理論支撐著前行。
對于這個理論,有非常深刻的體會。寫作的想法在腦海里縈繞了數年,中途啟動又停止數次,終是不了了之。終于到了今年,一次次在腦海里描繪自己六十歲時的生活:不斷看到自己坐在書桌前,安靜地閱讀或寫作,身旁放著就是這些年來自己寫下的書籍,平和且閑適;最終才在今年三月啟動了寫作。開始之初熱情高漲,但很快就面臨瓶頸,因為需要把玩樂的時間騰出來寫作,希望一蹴且寫得特有質量,需要為這個目標堅持,這些都需要我耗費大量的精力尤其是意志力和自控力來完成。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我把這個改變分享給了身邊的人,某些有同樣想法的人,通過分享堅定自己的信念,并希望有志之士能與我一同前行。此外,我還不斷地為自己創造寫作的條件,如周六日來星巴克呆上一個上午,寫上一篇千來字的文章,又或是把某些作品放到網上,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努力。到現在,慢慢也堅持了半年,字數也達到了三萬多字。
我無法評價這個初生嬰兒的《寫在四零之前》的質量,但是我至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有了屬于自己的書籍。我無法定義《寫在四零之前》對他人的價值,但是我至少可以從每篇文章中重現自己當日的糾結和感動,也更明白今日自己的成長和幸福,更堅定我會未來的目標和信心。
不要貪心,改變不注重數量,關鍵看改變的質量。
一個改變姑且需要花費如此大量的精力,因此,我不斷警醒自己不要貪心。改變并不需要太多,關鍵并不在于改變的數量,而應專注在少數重要的幾個改變,這些應該是能夠帶來給自己的生活和成長重大價值的改變。不要妄想自己能夠同時進行多個改變,且每個改變都能夠帶來欣喜的成果,人畢竟是精力有限的,不僅是在腦力方面,同時也在身體方面,尤其是年紀越大,精力的有限越發明顯。如果說成長是以領悟作為衡量指標,那么我必須承認,今年最大的成長是認知到自己的精力有限,認知到自己的無能為力,學會了將有限注于三幾個無限的可能中,去行動,去改變。唯有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獲得比過去更美好的成果,也唯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重要的改變中,才能夠使變化得以持續并實現。
在時間長河中找點存在感,嘗試做點小改變。
要衡量自己人生的價值,首先要找到自己想要的價值和標準,只是不斷翻過一座座山頭的時候,想要的價值也不斷地被翻越。事實上,我們一直在被環境改變,與其一直被動地接受環境對自己的潛移默化,不如自己主動來點自己想要的改變。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改變可以從未來開始,改變也可以從現在開始。是對是錯,是放棄是堅持,成功或失敗,這些都只是時間問題。既然不想被時間洗掉,那么就為自己找點存在感,找點回憶,找點新鮮的嘗試,走上嘗試改變的改變征程。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