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完《我不是潘金蓮》,想起了一個史上最深刻的黃段子:一架飛機在飛越撒哈拉沙漠時失事。除一個年青小伙子外,其他人全部遇難。
小伙子很幸運,被拋到了沙漠綠洲上。那里有清潔的水和綠色的食物。但光有吃的也不行呀,孔子兩千年前就說過:“食色,性也!”不在忍耐中變態,就在忍耐中變壞!
一天,小伙子發現:綠洲上有駱駝在吃草!小伙子立馬興奮地奔向駱駝。但跑到駱駝后面一比劃,不行,太高了!小伙子便壘了一個沙堆,站到上面,正好!
剛要進去,誰知駱駝吃完這片草,往前走了幾步。這一下,小伙子又夠不著了。他又跑到駱駝后面,開始壘沙堆。剛壘完,駱駝又往前走了。
很多很多天過去了,他一直在那壘沙堆,但每次都是功虧一簣。終于有一天,又一架飛機失事,一位年輕女子被拋到綠洲之上。
小伙子跑過去搶救美女,治傷喂食。美女十分感激:“無論讓我干什么我都答應!”
小伙子瞥了一眼駱駝,激動地說:“你去把駱駝牽住,別讓它往前跑了!”
小伙子最后的要求很荒謬,但荒謬只是表象,我們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荒謬。
人生天地間,都在奔跑,都在追求,很多人在瘋狂追逐的過程中麻木了,“壘沙堆”成了慣性動作、慣性思維,而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而出發。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里,李雪蓮放棄一切生活的可能性,用20年時間去尋一個答案時,最后就變成了機械地“壘沙堆”。
答案看似重要,其實已不重要,比答案更重要的成了“堅持”本身。
02
村上春樹寫過一篇短文《再襲面包店》:
一位剛結婚的丈夫,夜里餓醒了。而家里任何食品都無法消除這種饑餓感。丈夫想起多年前也曾出現過這種感覺:當時,他和女朋友一貧如洗。有一天餓得不行了,就去搶一家面包店。成功了嗎?并沒有!
在他們下手前,店主把面包送給了他倆。作為條件,店主要求兩人陪他聽一張唱片。打劫變成了交易——聽歌換面包。
餓的人吃到了面包,喜歡音樂的人分享了所愛的音樂,犯罪消失于無形,不是皆大歡喜嗎?并不是。
事后沒多久,男主和女友因為一點小事分手了。而打劫不成的陰影一直如魔咒般潛伏在他心里,直到這次新婚夜里,他突然餓醒。妻子說,“要消除心魔,只有再搶劫一次。”這次終于成功了!
然后,一直困擾他的饑餓感神奇地消失了。這個故事聽起來非常荒誕,但如果用“六大原生影響力”中的一個——承諾一致性來解釋,就非常合情合理。
何謂承諾一致性?就是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作出艱難的選擇,人就很樂意相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然后自發地尋找理由,來說服自己把這個承諾繼續下去。
之所以稱為“原生影響力”,就是因為這是扎根在骨子里的影響力,一旦發生,就不太受大腦的控制。如果行為無法與之前的承諾達成一致,就會變成一個缺失埋藏心里,直到最終爆發。
《再劫面包店》的故事,就很好地演繹了這個原理。而《我不是潘金蓮》,其實是另一個《再劫面包店》。
03
11月初播出的《四大名助》中,有一個男人癡情于一個女人,他已經苦苦追了她20年,他也知道對方并不喜歡他,但他就是不打算放棄。
真的是因為深愛到如此地步嗎?其實并不是。
是因為他在這條路上追逐了那么久,他已經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偉大的犧牲者,如果就這么放棄了,那之前的付出算什么,
“我不甘心,我沒法給自己交代。”
讀大學時,我有一同學,喜歡玩老虎機,當然是輸多贏少。
經常聽他郁悶地說:今天又輸了。我說:那你不要玩了啊。他說:那怎么行,我都輸了那么多了。
結果不斷地陷入惡性循環。每次輸完,他心情都糟糕透頂,卻又將希望寄予在下一次上,“我不甘心,我必須贏回來。”
一個搞經偵的民警朋友說,很多搞傳銷的人之所以出不來,并不是被洗了腦或限制了自由,而是不甘心和不敢出來,因為投入了那么多錢進去,必須要想辦法把損失撈回來。
于是,就去騙別人騙親人騙朋友。一個傳銷頭目說:“傳銷做的就是人的不甘心。”
所有的放不下,其實都是因為不甘心。
04
草原上,有一群吃草的羊。走在前面的羊能吃到新鮮干凈的草,走在后面的羊只能吃前面的羊啃過的草。走后面的羊很不爽,就跑到羊群最前面,而落在后面的羊也不甘示弱,也要搶著跑到羊群最前面,經過幾個回合后,所有的羊都跑了起來,并且越跑越快,前面出現懸崖也沒看到,一個個跳了下去。
這個故事看似可笑,其實正是我們人類的寫照。很多時候,我們患了一種叫做“不甘心”的病,已經忘了吃草是目的了。目的已轉移到了奔跑上,“我不甘心,我必須贏回來。”“我不甘心,我已經投入了這么多。”“我不甘心,我沒法給自己一個交代。”最后,我們跳下了“懸崖”。
05
聽朋友講過他同學迅哥的故事。
迅哥高中時是個萬人迷,一個姑娘給他寫了30頁情書。迅哥本來覺得那姑娘挺好的,但自從收到她情書后,就覺得她渾身是缺點,不愛搭理她了。
姑娘沒放棄,大一時給他折了幾千顆星星,還給他織過圍巾,買了衣服寄過來。但迅哥連去門衛室取一下的耐性都沒有。姑娘每天都會打電話來,但迅哥都是愛理不理的,半小時電話他可能說不上三句。
有一天,姑娘終于受不了了:“既然你不喜歡我,干嘛答應做我男友?”
迅哥還是愛理不理,兩人終于分手。大四元旦夜,迅哥哭得稀里嘩啦。那姑娘發短信來,說跟一男孩相處兩年了。那一刻,迅哥心里像被剜了一刀。
接下來一周,他發短信狂轟亂炸,那姑娘終于跟男友分手了。舊情復燃總是很容易的,大學畢業后不久,他倆就結婚了。婚后不久,迅哥又開始嫌棄那姑娘。一年后,兩人離婚了。
姑娘對迅哥說:“其實你只是不甘心我在沒有你的世界,依然過得安然無恙。”這才是最大的悲劇:我們瘋狂地追逐,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那個結果對我們多重要,而是因為我們不甘心。
06
點開微信朋友圈,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文章:《沒有一種堅持會被辜負》《堅持,你終會成為想要的樣子》《堅持不是勝利,堅持到底才是勝利》。
點進去,常會看到這樣的句子:“只有堅持到最后的才是主角。”“堅持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堅持不一定成功,但堅持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其實,不只是朋友圈,從小到大,我們都在被灌輸“堅持”,家長說,教師說,朋友說,上司說。大家都在鼓吹“凡事要堅持”,但極少有人教育我們“要懂得放棄”。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輕易的放棄。”很多人都知道這句名言,但不知道這句名言其實還有一句:“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輕易的放棄和錯誤的堅持。”
錯誤的堅持,也是人生大遺憾。就算你戰勝了那些你要戰勝的東西,你花掉的20年時間,也是永久性傷害。
并不是人生的最后一個結果才是結果,而是你的每個行為都是結果。以結果為導向的生活方式不是不行,只是活得太LOW了。
07
梁漱溟先生說,人一生要處理三種關系,人與物的關系(最低的),人與人的關系(中級的),人與自己的關系(最高級的)。
確實,人與自己的關系,才決定了我們一生的走向。所以,當我們因某個事情受到傷害,在不甘心的同時,一定要想想“及時止損”四個字。
然后想辦法“和自己和解”,不要讓不甘心操縱了自己,因為一個一直為不甘心買單的人,是全天下最蠢的傻蛋。
比如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有些人覺得跟出軌伴侶離婚是便宜了那對“狗男女”,因而寧肯呆在冷如冰窟的家里,也不肯離開。
她們所抱持的信念是:“憑什么他這樣對我,我還要成全他?”“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會讓你好過。”這種行為看似選擇了抗爭,本質卻是用自我破壞的方式來面對生活。
其實,“對方不好過”又如何,你爭贏了所謂的道,卻失去更重要的東西——生活。你的不甘心,不過是輸了自己。就很多選擇而言,我支持伊壁鳩魯學說的享樂主義。
這里的享樂主義不是字面理解的“享樂”,而是認為“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我們作出重大決定之前,要試著問自己兩個問題:1、這是否能讓自己獲得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而不是相反?2、這是否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壞?
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這個選擇就不是一個好選擇,放棄才是明智之舉。
08
趙州禪師有句口頭禪——吃茶去。
客人來訪,他會問:“來過趙州嗎?”
有人回答:“曾來過。”
禪師就說:“吃茶去。”
有人回答:“未來過。”
禪師還說:“吃茶去。”
別人不解:“為什么來過說吃茶去,沒來過也說吃茶去?”
禪師微微一笑,答案還是“吃茶去”。
你能夠用“吃茶去”破解自己的那些固執嗎?哲人說:成長就是自己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的復雜性遠遠超出我們想象,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學會一件事——與自己和解。
與那個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解。與那個自己心中的自己和解。與那個天命所歸的自己和解。能夠與自己和解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能夠與自己和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