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這樣理解自己:“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現實的那一層緊張關系,和現實的緊張關系說的嚴重點,我一直是一敵對的態度看待現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內心的憤怒漸漸平息,我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作者正是在這種心態下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曲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怨言。然后作者決定寫下這樣一篇小說,這就是《活著》。文中作者運用的是第一人稱來敘述,福貴的講述里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貴在讀者眼中就是一個受苦難的幸存者。
余華對于寫作的態度,讓我想起了另外一位作家魯迅。魯迅和余華對寫作有著相似的一點,那就是批評現實,對現實的冷漠。這種批評和冷漠不是偏見,而是對事物的另一種看法,現實眼中的對不一定是對,現實眼中的錯也不一定是錯。但是魯迅和余華又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魯迅在用理智與批判的眼光看待現實的時候內心更多的是揭示現實的丑惡,但是余華顯然更加溫和,當他看到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是表現了對社會的同情,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兩者所處的時代不同。
人從一生下來,就得好好的活著
電視劇《福貴》劇照 福貴和家珍結婚
《活著》是一部傳遞正能量的書。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文中的福貴在經歷家人一個個的離去后依然堅強的活著。福貴一生經歷了四代人,而到最后他是唯一活下來的一個。因為賭博敗光了家產,父親被自己氣死,被抓去當了壯丁,好不容易回到家中發現母親已經病死,母親死的時候他甚至都沒見到最后一面,女兒鳳霞也啞了。好不容易看著兒女一天天長大,幸福的日子就要到來的時候,兒子有慶因為獻血過多意外死亡。
悲劇到這里并沒有結束,鳳霞到了嫁人的年齡,與城里的偏頭二喜辦了婚事,兩人相處得也挺好,但是鳳霞因為難產而死。后來妻子家珍和女婿二喜相繼離開人世,留下福貴和外孫苦根。苦根還小,還不知道什么是死,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么,在他聽到有人對他說他爹死了的時候他甚至還蹲在地上玩泥巴。不耐煩地回應著一旁的人“我知道了,我爹死了。”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那并不是悲劇,而作者硬是殘忍地將現實攤開給人們看,苦根因為吃豆子撐死了。
人從一生下來,就得好好的活著
電視劇《福貴》劇照 家珍和女兒鳳霞
福貴,這樣一個堅毅的人,在經歷了人生幾乎是所有的劫難之后,終變成了一個風燭殘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個人,走過人生的漫漫長路。 記得曾經看見過朱德庸的一組漫畫:上學的時候,老師考驗你的智力;上班的時候,老板考驗你的毅力……當你老了,你以為一切考驗都結束了,但你才發現,原來,一切都在考驗你的記憶。那么福貴呢?他還會去回憶那一段太過于殘忍和不堪的過去嗎?我想,他會的吧。因為,他已經把這整個人生,看成過眼云煙。他與他的那一頭取名為“福貴”的牛一起,度過人生最后一段平靜的生活。我要好好地活著,因為,所有的挫折,與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么呢?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地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意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沒有比活著更艱難地事。
在現實生活中,像福貴那樣抹著濃厚的悲慘色調的人很少,但是我們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崎嶇坎坷,在挫折面前,或氣餒投降,亦或昂首挺胸繼續前行,我相信只要活著,生活中的大小細節和感受都會被我們遺忘,被時間所遺忘。活著就是最大的勇氣。余華在序中這么寫,“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我們不是不能承受生命中的痛苦,而是我們選擇了逃避。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活著而不是死去。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最后他是選擇自己活著,只有活著才能去贖罪。人就是要活著。所以我認為《活著》所傳達給人們的宗旨是永遠符合人性的正確地觀點,是積極地有正能量的觀點。
人從一生下來,就得好好的活著
電視劇《福貴》劇照 福貴和外孫苦根
福貴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兒女是世上最好的兒女,自己的女婿是世上最好的女婿,外孫是世上最好的外孫。因為賭博,福貴氣走了自己懷孕的老婆家珍,但是當福貴輸掉家產一無所有的時候,家珍又帶著孩子回來了,并且因為這件事和自己爹鬧翻了。家珍真的是一個好妻子,跟著福貴受了這么多年的苦沒有一句怨言,只圖一個安生日子。還有女兒鳳霞和兒子有慶,他們一點兒也不嬌氣,姐弟兩人都很為家人著想,有慶為姐姐打架,被打也沒有怨言。
有慶是個可愛、勤勞、知道心疼母親的好孩子;女婿二喜也是一心一意為鳳霞,孝敬雙親。然而到了最后他們都離開了人世。在《活著》中我們似乎找不到一個壞到極致的人,就連皮影戲的班主也不是一個窮兇極惡的人,最后也得到了報應。我們在想,為什么都是這么善良的人,他們的命運會這么悲慘?這也許要歸咎于這個時代。福貴經歷了從國共內戰到新中國成立到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這一段漫長的歲月,而在這一段歲月里廣大的中國人民深受苦難。福貴的悲劇并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劇,而是這個時代是中國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的悲劇,人們內心的善良似乎和這個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現實,但現實就是這樣,人活著,這個國家也要堅強地活著。
人從一生下來,就得好好的活著
電視劇《福貴》劇照 福貴和家珍都老了
整篇小說都采用了輕快簡潔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了福貴的一生,短短的十五萬字就把福貴的一生寫完,但是內容的交代也一點沒有缺失。讀完整篇文章就像看了場電影,畫面感很強,語言簡潔不拖沓,作者沒有濃烈的情感表達,但讀者卻能深深體會一種強烈的哀傷。讀《活著》的時候閱讀的感覺是輕松的,他不會讓你覺得很枯燥無味,作者的寫法很直接。故事進展得很快,就像看韓劇一樣,韓劇一般就20集左右,而國產劇就顯得相當拖沓,有種故意拖延的感覺,所以韓劇的市場要比國產劇好。
另外一點就是小說中死亡的重復發生,既給人物心靈巨大的打擊,又給讀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作者把重復發生的死亡鑲嵌在日常生活的瑣碎事件里。除了福貴父母的死是存在合理性,其他任務的死都很意外,都是處于偶然之中:兒子有慶死于抽血過多,女兒鳳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最后只剩福貴一個人孤獨地活著。死亡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復發生,故事沒有結束死亡就在繼續,這種重復發生的意料之外的悲劇給讀者帶來更大的沖擊力。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