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遭遇了一件傷心事,好一段時間里情緒低落、自怨自憐。家人朋友不斷勸導,更拿身邊親友的經歷寬慰。大家都說,人生在世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各人有各人的難處。
你看,同學小A結婚多年求子不得;同事小B年近四十愛侶難尋;叔叔家的堂哥失婚離異;舅舅家的表姐婆媳不和。更有事業失敗、父母久病、手足紛爭、子女叛逆……人到中年,各自坎坷,“不是上天待你不公,只是別人的痛苦你不知道罷了”。
他們說的這些身邊人的難處和苦楚,我此前從未想過。因為在朋友圈里,大家總是一派“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工作旅游養娃,品酒讀書喝茶。大到結婚生子、畢業升遷,小到每餐吃了什么、一天走了幾萬步,這些動態全都實時共享,事無巨細,簡直到了事無不可對人言的程度。現如今,我們通過朋友圈,連某人家的狗為了塊餅干多叫了幾聲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卻對狗主人正經歷的錐骨之痛、徹夜難眠毫不知情。
原來,即便即時溝通工具和社交軟件滿天飛,吃喝拉撒都可上網直播,我們人生中那十之八九的不如意事依然難與人言。
一位年輕作家曾說過,有朋友笑話他在網上活成了段子手,發的內容只一味追求熱鬧搞笑。他卻覺得做個網上段子手也沒什么不好。“我分享快樂,是希望大家看到以后都快樂;我隱藏痛苦,是害怕大家看到以后更快樂。”
這話如此犀利直白,可能有些誅心,卻多少點破了我們的真實處境。朋友圈創造了分享的平臺。在這里,我們分享臺北的風,北京的霾,倫敦的雨,加州的艷陽,天涯海角共此時;我們分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恩情,夫妻的恩愛,還有數不清的搞笑圖片、視頻、段子,遠近親疏紛紛點贊。
所有點滴的快樂、微小的甜蜜、些許的感動、瞬間的領悟,甚至那些無聊的日常,我們都愿意拿出來與人分享,也相信他人樂于體味。而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還有無聲流過的淚水,輾轉反側的深夜……這些人生中深切觸動我們、弄疼我們、逼我們面對、促我們成長的苦楚,卻緘口不言,各自隱忍,獨自抵擋。
只因為不相信有所謂“感同身受”,更怕淪為他人笑談。微信朋友圈,真的如我們所想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嗎?還是只為我們原本復雜的社交關系又多添了一層掩飾的面具?
所有科技的產品、信息化的軟件,都只是人際交往的手段,拉得近物理上的距離,打不開心與心之間的隔膜。恰恰因為朋友圈創造了這種日常熟識、心靈疏遠的奇特關系,我們才一個個在網上活成了段子手、曬照狂,只談風月,共享生活的表層。微信上的數千好友,朋友圈里的不斷更新,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知交遍天下,再沒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擔憂。
而只有在獨自痛哭的深夜,才能領悟:是那些能夠互訴苦楚、當面灑淚的朋友,構成了我們真正的朋友圈。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