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公司組織郊游活動,一些舊同事也來了。我也見到了久未謀面的老陳。
老陳是我們公司一個小老板的秘書,89年的姑娘,年紀不算大,但因為長得老氣橫秋,又不愛打扮,做事還有點古板,所以得了這個名字。
自從幾年前,老陳換了工作之后,我基本上就沒見過她。大家都說,她忙得沒有人樣了。我經常忍不住腦補她帶著一副大眼睛,蓬頭垢面地坐在辦公桌前接電話、回郵件的模樣。
可這次聚會,她一出場,把所有人都驚艷了。不僅沒有一絲疲態,反而容光煥發,還有那么點逆生長的意思。
我心里暗嘆,這幾年的苦應該是沒白受。
幾年前,老陳說要辭職去給A公司的大老板當助理時,小伙伴們都驚呆了。
據說這個職位空了小半年,連應聘的人都少得可憐。別問為什么,一看招聘啟事你應該就懂了。
訂機票、叫外賣、整理文件、安排會議、接待客戶,雙語流利,還外加了一條:發郵件十分鐘之內必須回復,打電話不要先掛。
儼然穿Prada的男魔頭。
不過,比起和業內那些假裝nice地把你騙進去再折磨一番相比,直截了當地說自己變態反而更讓人敬佩。
可最后還是沒人愿意去,現在的職場人都要求得多,錢多、事少、離家近,特別是到了大秘這個level,得心應手的下屬最難找,誰也不愁沒飯吃,所以誰也都不想伺候這種變態老板。
可老陳去了。
我問她,現在有什么不好,何必去趟渾水。
她給我甩了一句:“既然這個工作有人能做,我就能做?!?/p>
她說的是那些步步高升的歷屆前任。但我還是覺得多出來的那點錢無法彌補每天受的刺激,不值。
可事實證明,人生的分岔路就在這種認知上的差別里。是別人苛責還是自己不想努力,決定著你的人生走向。
再見到老陳的時候,她沒怎么變樣,只是比以前更牛了。
那天出游,公司同事特意找了一個可以燒烤又能自己做飯的小院子,每個人都要貢獻一道拿手菜,也算是一種奇葩的團建方式。所以,很多不會做飯的人從一開始就巴結著老陳這個廚神,讓她幫忙露一手。結果到最后,整個部門的口糧都她一個人準備。
我們不忍心把她一個人扔在廚房,于是紛紛請愿給她打下手。
那時,我們才真見識到了什么叫管理大神。她先是火速地問了一遍每個人的長項,用不到五分鐘完成了分工,然后逐一指派工作,工序一道接一道,她自己負責掌勺。她面前至少有三個火爐,有的炒菜,有的做湯,有的蒸飯。
我就這么眼睜睜地看著她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變出一大桌子菜,期間還接了變態老板的幾個電話。
我又忍不住感嘆,老板得多變態,才能讓員工以這種速度成長。
看著她從容淡定的模樣,我突然明白,為什么有的人一輩子都開不了掛。
明明是你做不到,卻偏偏要怪別人標準高。可那些你眼里的變態工作,總有人能漂亮的完成。今天你給自己的借口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你憑什么這樣要求我。
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成了無能的少數派,你還有什么借口再痛斥這個世界對你不好。
用少數人的標準要求多數人是刻薄。用多數人的標準要求少數人就是門檻。
有時,想想,我們為什么要對自己要求高一點,無非是不想某一天突然變成少數派,然后被這個世界默默地淘汰。
做人也是同一個道理。
有讀者問我,為什么我總是喜歡寫一些情商、修養、層次這類話題,總是覺得你站在一個制高點在指責別人,不夠寬容大度。其實,說實話,這些文字除了寫給讀者看,更重要的是我在提醒自己。
正是因為難以做到,所以我才想把那些值得欽佩的人寫進故事里,來提醒自己,那些我無法克服的人性弱點,有人妥妥地克服了,靠努力,靠自律,也靠不隨波逐流的堅定。
還是以老掉牙的脾氣和情商舉個例子吧。
作為女人,我深刻地體會著每個月有那么幾天看誰都不順眼,看誰都礙眼。
過去,我也是個放飛自我的脾氣,喜歡你就忍,不喜歡你就滾。朋友不就是應該互相承擔彼此不爽的時刻嗎?否則,就是個假朋友。
說實話,并非如此。
人總是生活在各種關系里,每個人都對身邊的人、事、物有一種穩定性的期待。偶爾發發脾氣無所謂,但誰也不愿意隨身帶著一個炸藥包,又不知道導火線在誰手里。
一個人的成熟從管理自己的情緒開始。情商高,絕不是讓你忍著,而是讓你找到一條不傷害別人的方式排解。如果你非說,只有對別人發火你才能排解,那我無話可說。
當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進化,而你卻在退化,怎么能留得住朋友?這個世界上,任你發脾氣還絕不言放棄的,恐怕只有親爹親媽。
很多人覺得情商高、修養好、層次高的人根本是不切實際的人設。但放眼身邊,明明有那么多做得好千萬倍的人。你卻把自己的做不到說成世界要求高。
有人曾經跟我說,奧斯卡?王爾德是雞湯界的始祖之一,總是說些不著邊際的瘋人瘋語。
如果這么看,他那句名言“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奔s莫也能算是一碗極品毒雞湯。
我承認,自己不完美,也從不苛責別人做得多好。但我始終相信,我們不能因為做不到,就說雞湯是毒藥。
我無數次提到蔡康永在《奇葩說》里提到的關于美德的一席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美德’似乎成了老派的代名詞,我們羞于談起關于它的種種,也隱隱覺得美德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我們要做的是將美德拉下神壇,回歸到日常生活中,時常懷抱對美德的向往之情,終究也會因為美德而收獲平靜。”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人格缺陷、人性弱點、往日舊傷,樁樁件件都能成為你的短板。但是,一個人真正的缺陷是他再也不向往美好的東西。
人們經常說,要活得有煙火氣??蔁熁饸獠皇悄忝鎸θ诵詴r無能為力的借口,而是當你發現生活不美好時依舊期待更好的生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