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60年代,一個“棉花糖實驗”成為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實驗之一。
當時研究人員告訴孩子:
“盤子里有一顆棉花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十五分鐘后再吃,我會再獎勵你一顆,你就可以吃到兩顆,這個由你自己決定。”
說完,工作人員就出去了。
房間門關上后,三分之二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棉花糖吃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到了最后。
這個實驗最吸引人的部分,是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幾十年的追蹤和研究。
他們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棉花糖,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成績更優異,有更清晰的人生規劃,與朋友相處更融洽。
直到2010年,結果還是像之前一樣令人驚訝,那些沒吃棉花糖的孩子仍舊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而且獲得了成功。
讓小孩子在美味的棉花糖面前等待十五分鐘,其痛苦程度堪比成年人的游戲癮犯了卻忍著不玩游戲,煙癮犯了卻忍著不抽煙一樣。
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等待都是一項挑戰。
而這些抵制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具備了成功最重要的原則——自控力。
01
曾經看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只紅狐貍,它為了捕獲野鴨子,常常連續好幾天潛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澤地里,紅狐貍的身體緊貼地面,緩慢接近野鴨子,伺機而動。
但總有失手的時候,紅狐貍就用舌頭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遠處繼續等待,為了填飽饑餓的肚子,紅狐貍可以這樣往返幾十次,連續十幾天,直到野鴨子一時疏忽,被它逮住為止。
有人說,這只是紅狐貍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獵獲食物的本能。
但是,如果連動物都可以為了達到目的不斷控制自己形成本能,那我們人類當然更有潛力,更善于控制自己。
馬斯洛曾說過:“人類區別于動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他有自控力”。
其實,不僅是人和動物的差距,也是人和人的差距,很多人失敗不是因為不夠聰明,更多時候是因為缺乏自控力。
有自控力的人,能分得清主次,拎得清什么是本職,什么是玩樂;什么是長遠利益,什么是即時享樂。
羅伊·L·史密斯說:“自制力宛若受到控制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
02
無法抵制誘惑,是我們諸多痛苦的來源之一。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做出一些眼下一時爽,卻有著長期損害的事情。
我們都想要健康的身體,無奈美食太誘惑,冬天的被窩那么舒服;
我們都想要追求更上進的生活,無奈手機太好玩,游戲太沉迷;
我們都想要美好的情感關系,無奈缺乏耐心,控制不住自己的壞脾氣。
于是一邊掙扎,一邊放棄,一邊痛恨自己虛度光陰,一邊握著手機或鼠標繼續虛度光陰,到頭來,生活過得一團糟。
我們就會發現越是缺乏自控力,越是活的不自在。
對于自控力,羅振宇在《邏輯思維》里有過這樣一段精彩比喻:
我們都喜歡寵物,因為寵物可以給予即時反饋,比如小狗,你一逗它,它馬上就能向你搖尾巴。
人性都是喜歡即時反饋的,我們愛玩游戲也是這個原因。
但是如果將來要做大事呢,就必須要有自控力,能夠忍得住,在不能馬上看到具體成果的前提下,還能付出努力,堅持行動。
我們都需要用自我控制來結束內心的掙扎,間歇性的凌云壯志,持續性的混吃等死,只會拖垮你。
我們需要更大的滿足感,而這個滿足感是及時享樂給不了的。
在目標實現之前,或許你會心急,但請繼續努力,耐心等待,生活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和獎勵。
03
在劉墉老師的書中,記錄了一段與梁實秋先生同桌用餐的故事。
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熏魚;
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因為里面放了冰糖;
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是說不能吃,因為淀粉會轉化成糖;
最后端上來“八寶飯”,我猜他一定不會碰了,沒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這個我要”。
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飯”,梁大師則笑說他知道,就因為早知道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所以前面特別節制。
“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后面吃啊,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
梁實秋先生面對飯桌上的種種誘惑,只專注于他鐘愛的“八寶飯”,心無旁騖。
喬布斯說:“你須尋得你所愛,并為之守望。”
只有找到自己真心熱愛的事情,你才會甘心為之奮斗,才會展現出難得的自控。
把“配額”留給最愛,這才是自控力的關鍵。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里,靜下心來,弄清自己的欲望,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常懷律己之心,并著眼到未來。
就像沃爾特·米歇爾所說的那樣:“我思,故我可以自控”。
記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