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總值得你細細咀嚼的。
從前,有個老人挑著茶壺去賣,不料經過山坡時,幾個茶壺從筐里掉出來摔碎了。他頭也不回地向前走,有人提醒他:“你的茶壺摔碎了,還不快看看!”誰知,這個老人卻回答說:“既然已經摔碎了,再看有什么用?”
的確,再看摔碎的茶壺,也不可能變得完好如初;再看除過于事無補外,可能還會給老人平添幾許遺憾,甚至念念不忘地懊悔和自責,旋即可能還伴有針刺般的心痛。然而細想,世上豈有萬無一失的人生?沒有。這又何苦呢?
世上有一種不可預測、不可避免、不可挽回的過錯,叫“永遠的失去”。像這種“茶壺摔碎”的事情比比皆是。鈔票的失竊,機遇的溜過,年華的消逝,一次的過錯,終將造成不可挽回地損失。為何呢?時光不可倒流!試想:倘若老人對眼前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像常人那樣捶胸頓足、懊悔不已,結果白白浪費時間不說,說不定因為分神還會導致更多的過錯發(fā)生。可見,“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情緒的平靜,接受既成事實”,正如喬治亞?列勃曼在《心靈的寧靜》里說的“人生大智慧,就是忍受我們必須忍受的,改造我們能夠改造的”一樣。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人的一生中,有失必有得,最可貴的是“失”之后別“再看”自己“摔碎的茶壺”,仍能夠坦然保持昂首挺胸、不斷邁進的勇氣。“破碎就破碎,要什么完美”呢?的確,要做到這一點,就牽扯到人的心態(tài)調控問題。
心態(tài)是人們對外在事物作出現(xiàn)實反映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的直接體現(xiàn)。每個人在生活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如順利、成功、獲得、挫折、失敗、損失等等情況,從而產生褒、貶、惜、怨、喜、怒、憂、悲的心理。但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外在事物的反映常常走向偏激,出現(xiàn)樂極生悲、怒而妄行、哀而不爭的種種心理失衡之態(tài),以致造成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因此,學會調控自己的心態(tài),對客觀事物有比較恰當?shù)姆磻呛苡斜匾摹?/p>
佛學經典之四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對于人生道路上的鮮花、鼓掌,有處世經驗的人大都能等閑視之,屢經風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對于坎坷與泥濘、損失,能以平常心視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能不為之所動,能坦然承受之,這就是一種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為樂事,這便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便是一種超脫,但這種超脫又需多年磨練才能養(yǎng)成。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
佛法之中,最常被世人利用的智慧,就是“隨緣”和“放下”,不過這恰恰也是被誤解最深的道理。正如放開腳步才能往前邁進一樣,佛陀教導我們要舍得、布施,只有舍掉陳舊不堪的執(zhí)著,才能得到新的觀念、新的思維;能夠放下不切實際的妄想,便會輕松上路,你才有機會比別人跑的快,才有體力比別人跑的遠。“舍得”的真意是珍惜,“放下”的本義是愛惜。
誠然,要做到“放下”“隨緣”,這對于普通人來說,實屬不易,這需要付出極大的勇氣和努力!
“如果不能改變風的方向,
就要想辦法調整風帆;
如果不能改變事情的結果,
就需要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
微笑著面對生活,即使一文不名也能睡得香甜;
微笑著面對人生,即使在黑暗中你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當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你就是優(yōu)雅的;
當你能控制自己的心態(tài)時,你就是成功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