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個“六尺巷”的典故。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這個故事的寓意,可能見仁見智。我從中讀出了寬容、禮讓,可謂“心寬則無墻”。
俗話說,“心寬一尺,路寬一丈。”人生像條河,有急、有緩,有曲、有直;與人相處,少不了磕磕碰碰,牙還有咬舌頭的時候。這時候,心小了,所有小事就變大了;心大了,所有大事就變小了。只有保持一顆寬容心、平常心,看待過去、現在和將來,才能事事平常、事事舒心。
三國時期,周瑜雄姿英發,就是因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不能容忍諸葛亮,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曹丕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華,尋找借口殺他,因此逼迫他上殿七步之內賦詩。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可能事事順心。所以,不妨學會在挫折面前不悲不棄,把曲折路程看作人生經歷與收獲;在榮辱面前“放得下、看得開”,樂觀待己、對人,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快樂與痛苦皆由心生。心寬路就寬,心窄路就窄。心于山巔,一覽眾山小;心于大海,會當擊水三千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