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的是一個人說過的話就要算數,也就是要誠信做人。如果,一個人在說話做事的時候不講信用,以后就很少有人在信任他了,在這個社會里也就會沒有立足之地。
“季札掛劍”的故事很有名,就是講做人要守信的。季札是春秋時吳國有名的公子,德才兼備,譽滿天下。有一次他出使別國,路過徐國,與徐國國君會晤,席間,徐君看到季札腰間的寶劍,欣賞不已。季札考慮到自己還要出使別的國家,而佩劍是使者的必備之物,不能送人,當時就沒有表態。
等他完成出使任務回國時,又經過徐國,他想把那把寶劍送給徐君,可是徐君卻已經去世了。季札十分惋惜,他來到徐君的墓前,把寶劍掛在墓前的樹上,完成了自己心中的約定。
漢朝年間,有一個叫陳實的人。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好評。后來,陳實返回了故里,當地的官員、鄉鄰村民們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他與一個友人會面,酒足飯飽之后,兩人決定一同遠游,他們約定,次日午時在陳實家門前的大槐樹下再次見面。兩位友人為了表達各自的誠信,他們還在槐樹前立了個高高的樹干。如此之后,兩人才揖手辭別。
次日,陳實提前來到了樹干前,等了一段時間,眼看著樹干底端的黑影漸漸東斜,午時已過。這時,陳實猜想友人是另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是已經提前出發了,于是就上路了。
然而,就在陳實走了之后,他的朋友到了,左看右看,卻不見陳實的影子,當即就氣不打一處來,非要到他家去看個究竟問個明白,一到陳實的家門口,正看見陳實的長子在家門口玩耍。于是他便指桑罵槐,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約好一塊出門的,卻又不等人。”
當時,陳實的長子剛剛年滿七歲,名陳紀,字符方,是一個人見人愛、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親的友人數落完后,小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午時,午時不來,就是無信;對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無禮!”
那友人當即羞愧萬分,想下車解釋,而小陳紀頭也不回就進屋去了。
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生關系。處理這種關系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否則,個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失去運行之規。
有這樣這一則故事:一個年輕人帶上7個包囊:金錢,快樂,地位,美貌,榮譽和誠信做船去旅行,途中,遇上了暴雨,船夫要他丟下一個包囊,減輕重量后才可之渡難關,他想了想:拋金錢?不,沒什么別沒錢;榮譽?不,身前身后名、……最后,他拋棄了“誠信”,可他翻船了。所以,沒了誠信,金錢是沒有的,地位是虛假的,美貌是沒用的,快樂是短暫的,榮譽是空空的。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國王召集全國的孩子種花,國王分發種子給每一個孩子,一個月后,看誰種的花最美,再億里挑一地選他作為王子。消息傳到了全國孩子的耳朵里,全國孩子的手里都捧著一粒國王分發的種子回家了。
有一個孩子,每天都用心培育著種子,可還不發芽,一個月過去了,他手里捧著一個空空如也的花盆去見國王,而其他的呢,奇花異草,爭芳斗艷,可他恰恰被選中了,原來國王分發的每粒種子都是熟的,不可能開花。
做人要講誠信,誠信是做人的根本,需要你時刻去維護。如果,你的誠信出現了問題,那么在這個社會上真的就很難生存下去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