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之《心》第五部
夢之《心靜》第一章
寧靜是一種心態,是生命盛開的鮮花。寧靜在心,在于修身養性。寧靜無處不在。只要有一顆寧靜之心,高朋滿座時,不會忘乎所以;曲終人散時,不會郁結于心。成功之時,不得意忘形;失敗之時,不心灰意冷。保持一顆安靜的心,不為紛繁的事務所擾,也許會勝過勞累的追逐。
人的煩惱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蕓蕓眾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樂趣。
只有承認自己某些方面不足,才能揚長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滅心中的靈光。
讓自己放輕松,就是心平氣和地工作、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狀態。充實自己很重要,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在機遇到來之時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遺憾。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
轟轟烈烈固然是進取的寫照,但成大器者,絕非熱衷于功名利祿之輩。
俗語有“宰相肚里能撐船”之說。古人與人為善之美、修身立德的諄諄教誨卻警示于世人,一個人若肚量大,性格豁達,方能縱橫四海;若糾纏于無謂的雞蟲之爭,非但有失儒雅,而且會終日郁郁寡歡,神魂不定。
唯有對世事時時心平氣和、寬容大度,才能處處契機應緣、和諧圓滿。
如果一語齷齪便遭打擊,一事唐突便種下禍根,一個壞印象便一輩子倒霉,這就說不上寬容,就會被別人稱為“母雞胸懷”。真正的寬容,應該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長。
對才能超過自身者,也不嫉妒,唯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熱心舉賢,甘做人梯,這種精神將為世人稱道。
沒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堅毅持久、克服萬難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什么偉大的事業。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首先必須磨煉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盡管在困難和壓力的情境中仍不能很好地保持平靜,但我至少能夠在處于危機的時候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有人認為我能夠保持心情平靜,是由于我總能以理智的態度來對待困難,想出許多解決的方法,并且把一些有意義的方法建設性地付諸于實踐行動。
我自己也感到很驚訝,自從學會這種解決問題的小竅門后,我開始能夠從容地面對困難和壓力,甚至在我心煩意亂的時候也能從容應付。這使我認識到問題解決的方法是不再受焦慮困擾的‘良藥’。
佛說:“信心清靜,乃生實相。”只有戒除浮躁,心如止水,才能鑒察萬物的本來面目,才能收獲真實而甘美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都為外物所遮蔽、掩飾,浮躁的心情占領了我們的整顆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許多遺憾:在學業上,由于我們還不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所以盲目地選擇了別人為我們選定的、他們認為最有潛力與前景的專業;在事業上,我們故意不去關注內心的聲音,在一哄而起的熱潮中,我們也去選擇那些最為眾人看好的熱門職業;在愛情上,我們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內心的聲音,因經濟、地位等非愛情因素而錯誤地選擇了愛情對象……現代人慣于為自己做各種周密而細致的盤算,權衡著可能有的各種收益與損失。但是,我們唯一忽視的,便是去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快節奏的生活、工作的壓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寧靜的心靈面對無窮無盡的誘惑,就會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動。
唯有心靈寧靜,才不眼熱權勢顯赫,不奢望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因為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廂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加速心靈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緣。
寧靜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
我們很忙,行色匆匆地奔走于人潮洶涌的街頭,浮躁之心油然而生,這也是我們不去傾聽內心聲音的一個緣由。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冷靜駐足的理由和機會。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使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優雅在逐漸喪失。
那種恬靜如詩般的歲月對于現代人來說,已成為最大的奢侈和批判對象。內心的聲音,便在這些繁忙與喧囂中被淹沒。物質的yu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靈和光彩,我們留給自己的內心空間被壓榨到最小,我們狹隘到已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懷和眼光。
我們開始患上種種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心理醫生和咨詢師在我們的城市也漸漸走俏,我們去尋醫、去求診,然后期待在內心喑啞的日子里尋求心靈的平衡。
忙碌和急躁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通病,繁忙緊張的生活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平和的心靈面對無窮無盡的競爭與誘惑,就會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動。
品味孤獨
波瀾萬丈的生活激蕩人心,令人心馳神往,但在人生的河流中,更多的則是平靜,你總要學會一個人慢慢地享受人生,總會有那么一個時刻,你是孤獨無助的。但不要害怕,因為這本身就是人生給你的最高饋贈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