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別人眼里,他是大神級別的存在。
顏值高,能力強,什么事都能做出驚艷的效果,完美得簡直像處女座。
他考名校,搞科研,發SSCI,一路遙遙領先,被身邊的同齡人深深羨慕著。
一次喝茶,他對我說,他很迷茫。
為什么而迷茫?
以他的模式發展下去,以后要么進研究所,要么在高校任教。而兩條路,都不是他真正向往的。
他說:我一路走過來,想的都是怎么比別人更好。到了如今,我發現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一直努力比身邊的人更優秀,可是猛然一抬頭,發現其實我對我所在的領域,根本談不上喜歡啊。
他確實是一個競爭心很強的人,他曾對我說:我知道這世界上有很多人比我厲害,但如果那個人就在我身邊,我就會很不舒服,一定要超過他才行。
一直以來,他以“我要比別人更好”作為目標,一路快馬加鞭,靠超過別人來獲得優越感。突然有一天,他發現,他走的路,或許是別人艷羨的,但根本不是他想要的。
我為他嘆息:喂,你又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2.
一個人的日子里,她健身、看書、學吉他、學日語、學化妝搭配,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有女人味。我以為她很豁達,直到有一天,她問我:你覺得讓前任后悔的方法是什么?
我一時答不上話來,她若有所思地喃喃道:我認為答案是過得比他好,你說呢?
我這才了然,她努力提升自己,是為了有一天,重逢于街角的咖啡店,能讓他又驚又悔。
她每日在微博上曬著小確幸,朋友留言說,你快把日子過成詩啦。只是那個她努力想引起注意的人啊,一直無動于衷。
她收到前任結婚的請柬,沒去,在家里大哭了一場。
她終于不甘心地承認:都說分手后要讓自己活得漂亮,可是你活得有多漂亮,已經不愛你的人,都不會在意的。
又過了一年,我再見到她,她還是活得精彩。
這一回,她坦然地說,她要變得更好,不為任何人,只為了自己。
3.
他出身醫生世家,本碩連讀,后來回了家鄉工作,買了房也買了車。
在街坊四鄰的眼里,他是“別人家的小孩”,聽爸媽的話,在父母見得到的地方做著一份體面的工作。
別人說他溫潤如玉,他卻自嘲,性子軟弱,不愛反抗的。
他自小喜歡的,其實是畫漫畫。那時候有一個筆友,他給筆友寄的信里,每次都會附上他的漫畫作品。可是做醫生的爸媽覺得他那是不務正業,唯有當醫生才能更好地利用家里的資源。他很聽話,乖乖地選了理科,念了一所醫科大學,畢業后,回到省城進父母安排的醫院工作。
現在,他的父母對他唯一的念叨就是,早點娶媳婦。
可是,他做不到啊。
他是個同志,父母卻盼著為他張羅一場喜宴。
因為這件事,他一直很內疚,覺得不能滿足二老的期待,實在是對不住他們。
他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里,到頭來卻發現,別人的期待是不會有盡頭的。
《無聲告白》里,莉迪亞的父母盲目地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放在女兒身上,女兒莉迪亞盲目地想讓父母開心,于是一味地承受和偽裝,最終,這個過度承載了父母期望的女孩,走向了不歸路。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沉重而嚴肅:“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4.
真懷念小時候,我們摘下花把指甲染紅,就能美上一個下午;逗一只大狗,就能玩上一個鐘頭;簡簡單單一個跳皮筋的游戲,就能流行上一整個學期。
那時候,我們多么擅長自娛自樂,不需要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
現在啊,我們當中,有的人是為了別人羨慕的眼神而活,有的人是為了讓別人后悔而活,有的人是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
別人的眼光會變,所以活給別人看的人,往往身不由己。
總是為別人而活,太累。真想學一學怎么取悅自己。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