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準確解釋出境界,或者說境界本來就難以解釋。境界,是我們自己伸出手來,觸摸心靈時找到的一種感覺。那種感覺是來自我們對自己心靈的一種要求;境界,是一種心態上的崇高,只可能歸屬于心靈之中。
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觀上的廣義的名詞。多數時把境界楞劃分幾種,以質來區分;度來衡量。對于境界來說在各個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所以境界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
清高是一種境界,淡泊也是一種境界;入世是一種境界,脫俗也是一種境界;認真是一種境界,隨緣亦是一種境界。甚至,浪漫是一種境界,稚拙還是一種境界。——當你的心靈容納下坦誠和博大的時候,你的人生就投靠了某種境界。
讀書看戲聽音樂,可以步入藝術境界;游山戲水賞閑云,可以領略自然的境界;與人共沐風雨同渡滄桑,破譯斑斕的人生,可以升華友情的境界,更可探究活著的境界,與知心愛人挽手散步、相愛白頭、與愛子共同學習,一起嬉鬧可以領略家的境界。因而,境界貫穿并豐腴人的一生。
淡泊的境界,有一種無垠的寬闊,因而是超然于所有境界之上的。對一顆貪婪和充滿欲求的心而言,人生的意義是掠奪、占有和享樂。可以想象,這樣的人即使活得富足也只能是遠離了境界。
境界不僅僅是人生的標高,境界也是心靈上的圓滿和升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無疑這是對境界最完美的點化,是境界之上的境界。
人心是一面鏡子,蒙塵的時候,小心揩拭,你就看見心靈的制高點——那是境界呈現的一幕幕風景。那風景人人百讀不厭,因為人人皆可身居其中。有一句詩寫得極好:靈魂在高處。——這是破譯人生境界的全部真諦。
半醉不醉——人生最佳境界。半醉不醉的人生是一種生活態度。對人,不能苛刻,當清則清,當糊涂則糊涂;對事,不能苛求,當輕則輕,當認真則認真;對情,不能看重,當明則明,當放手則放手;對愛,不能太癡,當醉則醉,當放棄則放棄,難得是糊涂,糊涂在外,明白在內。
把持希望的人,增加的是信心的質量;一蹶不振的人,遺失的是完整的自我。虛度生活的人,揮霍的是精彩的人生;玩弄感情的人,失去的是真愛的收獲。
賦予我們的生活,不可能那么均等;評判我們的人生,不是別人的眼睛。生活的艱難,讓我們知道:踩出什么樣的腳印,就能演繹什么樣的人生;找到什么樣的路徑,就會賦予我們什么樣的生命。
把握自己的分寸,就會把握機遇的命運。
何為緣分呢?緣分,緣喻為命運糾纏的絲線,亦作緣份,有“性分”和“時遇”之說,是中國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一個抽象概念,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無形的連結,是某種機緣巧合必然存在的相愛的機會和機遇可能。之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就存在姻緣之說。而“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更是緣分的印證。
名言道:緣在天定,份靠人為。包老師認為,緣是前世的茶,份是今生的水,用今生的水來泡一杯前世的茶,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沉淀的是前世的緣,沸騰的是今生的份,這味道就叫做緣份。緣是天意,是客觀必然性;份是人為,是主觀能動性。緣是機緣巧合,讓我們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份是相互尊重,讓我們走到一起。
什么是緣?有人問隱士。隱士想了一會兒說:緣是命,命是緣。此人聽的糊涂,去問高僧。高僧說:緣是前生的修煉。這人還是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去問佛祖。佛祖不語,用手指天邊的云。這人看去,云起云落,隨風東西,于是頓悟:緣不可求也,緣如風,風不定。云聚是緣,云散也是緣。
然而,如果朋友絕交、親人斷絕、戀人分手、配偶離婚等等,那就說明緣份已經落幕走到盡頭,從此,在他們譜寫的人生劇本里被除名,關系從此宣告瓦解灰飛緣滅,絕別的關系就算再有聚集的緣份也會演化為陌路人。總之,緣即如風,來也是緣,去也是緣。已得是緣,未得亦是緣。
在茫茫人海中兩人從相遇,相識,相知,或是相親相愛,這都是緣份。只有懂得努力抓住機遇,創造緣份的人,才是最理智的。同時緣份也需要精心呵護的,緣份不是詩,但它比詩更美麗,緣份不是酒,但它比酒更香濃。
在緣份的天空里,要珍惜緣份,善待緣份,莫等失去后空留遺恨。認清緣份是一種覺悟,知道緣來了擋不住,緣盡了也攔不住,還要順其自然,不必強求任何東西。
所謂: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舒云卷。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