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量?詞典釋義:估計自己的才能和力量。檢測自己的身份和實力到底有多少?也就是說,自己掂量自己,自己評估一下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里有如下透徹的論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說:智,只是自我之智,今天看來主要指的是智商;明,是心靈之明,更多指的是一個人的情商。“知人者”,只是知于外,屬于智者,是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因此,能了解別人的人,只能算是有智慧的人;而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的明道之人。
確實,人的生來就要面對生活,更多的是面對自己,如果不認識自己的話,就會迷失方向、脫離現實,整日守著幻想度日。可見,正確認識自己是多么重要。人在一生經歷中萬事如意只不過是一個良好的愿望。
實際上,人生的道路上荊棘叢生,困難、挫折在所難免,但是每個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困難、挫折的態度至關重要。有的人能面對現實、面對困難和挫折而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積極找尋新的出路和制定新的方案。有的人卻怨天尤人、頹廢萎靡、一蹶不振、悲觀抑郁,甚或心情突變精神崩潰、病魔纏身。
一個有理智的人,對自己的各個方面都是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的評價和定位的,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高估或低估自己。不然,就很容易毀損自己,毀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毀損自己的身心健康。
那么,做人應該擁有一顆自量之心的內涵有那些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自量是一種應有品德。
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修身養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來,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勤儉、忠義、謙讓、孝順都是恒古不衰的美德,多少古圣先賢更是視之為傳家寶。人的品德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但卻是立人成事的關鍵因素。
一個自量的人言行是內在修養的外露,在別人眼里心里會形成一個比較清晰固定的形象判斷,比如口碑、人品、涵養等等,在大是大非面前會體表現的很明顯,在細微的待人處事方面也會無意間透露出人生理念、道德水準。這些看似抽象的外在實際上就是每個人的道德標簽,深刻的無處不在的影響著與人共處的細節,決定著謀事做事的成敗。
一個自量的人很有教養,在自己獨處時,超脫自然,會管好自己的心,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則為他人著想,與人為善,淡然從容,管好自己的口。方圓做人,圓通做事,寧靜致遠,自我反思,則事事放心、順心。所以,做自量的人得要問問自己有沒有教養。
自量是一種清醒認識。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認識自己的歷史。人對自己的認識永遠在發展,永遠是一個不斷求知的過程。人對自己的認識,今天和昨天比較,可能會大不相同。但并不等于今天的認識就是真理,就已經到達了終點;對待他人的認識也是一樣,決不要認為別人的想法、看法就不正確,自己的觀點、意見就是正確,就是真理。即使是自己的思想觀念有某些正確之處,也應看到它的不足和不完美,還要接受實踐的檢驗。
正確的認識自己,客觀的評價自己,對接人待物和處理問題,對事業的發展和生活的美滿,會有極大的好處。一個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就會產生心理障礙,表現出對自我的不滿和排斥,或者盲目自高自大,成為自大狂。因此,我們應可能的了解自我、認識自我,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自我,發展自我。
認識自己需要積極思維;認識自己的途徑是自我內省;認識自己就是開發金礦,即挖掘你自己的潛能,努力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生命的意義,并不在于時間的短長。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人生當中,我們還是糊涂一點的好。有的人一生坎坷,有的人一路凱歌,一人有一人的活法,你絕對犯不上去跟別人計較什么。
自量是一種自知之明。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子也認為:只有“自知者”,才是屬于明于道的。因為一個明白人,屬于既知人又知己,又知時代,那才是內外皆明。按老子的觀點,智,僅僅是顯意識,它形成于后天,來源于外部世界,是對表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局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于道,給自己來個準確定位,這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只有要搞清自己是怎么回事,才能知道自己不足之意。其實自知者,是既知道自己所長,有著充分的自信,又清楚自己的短處,虛心補之,故曰:自知者明。不少人認為知人和知己這兩個方面自然是知己者甚易,因為世上最了解自己的還不是自己?喜怒哀樂,心知肚明。
做人如此之難,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人”原本是為別人做的。為什么?因為他常常是以自己之心來揣度他人之腹。但關鍵自己究竟是什么,還沒有弄清楚,自己“昏昏”,怎么知人“昭昭”呢?由此看來,欲以知人,必先知己。看來,一個人最大的困難就是了解自己了。它需要以平常之心,權衡利弊,取人之所長,補己之所短,才能在管理活動中、人際交往中做到不卑不亢,既能知足常樂,又能積極進取。
不過,古往今來并不是世人皆能知己,因為人有一個最大的劣根性,就是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仿佛比周圍的人都要高明。這從正面理解是自尊,但是“過猶不及”,如果過度,就變成了自負。心理學告訴我們:自負其實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
自量是一種量力而行。
老百姓的土話不好聽,但都是有很深的道理,老百姓有時候愛說這句話:“自己掂量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意思就是告訴人們做人要有知之為之,不要把自己看的太大了,有時候看到別人轉牛角尖的時候也會說:“我看你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也是告訴人們做事情要量力而行,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也不要太過于執著。
說句實話,有時候別人能夠做到的事情自己真的做不到,所以做人做事要量力而行,但有時候人們總是喜歡高估自己,認為別人的成功和現在的地位只不過是碰到了好的機遇或是得到了所謂伯樂的發現,于是就會認為上天不公。有時候人就是這么的奇怪,別人成功了,就會嫉妒,也想跟著別人的腳步取得同樣的成功,卻不知道你的分量。
其實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只是有些人把自己看的太低,有些人把自己看的太高,于是做起事來不是力不從心就是不自量力,那樣只能把事情辦砸,所以做人要首先認清自己,然后做事的時候才能量力而行。
要正確地評價自己,不僅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自己的短處。要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和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會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心情和會變得開朗起來;同時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有意識的比較,可以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自量是一種坦然面對。
人生需學會取舍,坦然面對挫折。舍取是一種態度,簡單是一種心境。人生之旅,有山有水,有風有雨,人走在山水風雨中,只有學會舍棄,保持簡單的心境,才能生活得踏實、輕松、安詳、幸福。只有能夠正視自己的弱點,并戰勝自己弱點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因為他憑借的是堅強的意志。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獲大道、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所以,只有“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時什么都沒帶,我們所擁有的美好的一切都是上天賦予的,有朝一日上天要把它收回去也只是物歸原主,我們理應能夠接受,只是當我們擁有著這一切時,就應該倍加珍惜。上天讓我們來到世上并賦予我們美好的一切,是要讓我們快樂的,我們就應該珍惜光陰,快樂生活。
知足樂道的人,是真正的富有,因為他了解自己,是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人,是與道為伍的,他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實愉快的現實生活,自然感到滿足;相反,那些失卻了心靈的人,內心是空蕩、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個人名利上。然而,沒有心靈作依托的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因此,只有行事遇困境而能不畏艱險的人才是有志氣的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