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說過:
沒有人能夠完全脫離社會而生活,也沒有人必須為了社會,放棄自己的心靈生活。
人是群居動物,必然要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但人又生而孤獨,所以也要明白如何與自己相處。
向上社交,是一種智慧;向下兼容,是一種修養;向內安放,是一種境界。
大抵這就是人生的三種相處的境界。
01、向上社交
俗話說,讀好書,交高人,乃人生兩大幸事。
高人眼界遼闊,行事高明,如果能與他們相處,會受益頗多。
巴菲特說,“你要成為一個贏家,就必須和贏家一起奮斗。”
與厲害的人共事,你會潛移默化地學習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
與他們交流,一席話就能解開困擾你許久的迷津。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道:“一個人的思想還沒有強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時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以能者為鏡,可以照見不足,以強者為燈,可以指引人生萬里路。
我們與那些高人為伍,方可抵達人生巔峰。
02、向下兼容
看過一個段子:
“當你發現有一個人,你說什么他都能夠理解,你好像找到了靈魂的知音。實際上,你可能只有1%的可能性是找到靈魂知音,99%的可能性是遇到一個情商和智商都比你高的人,他在對你向下兼容。”
與人相處時,懂得向下兼容的人,都會特意放低自己。
他們不對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居高臨下,不對見識比自己少的人盛氣凌人,一言一行讓人如沐春風。
真正有格局的人,既能見天地之大,明白星河璀璨,天地無垠;亦能體察到那些低到塵埃里的人的悲歡,與他們平等對話。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
真正有涵養的人,從不會自恃身份地位,而是能以同理心、悲憫心,去對待弱者,去包容這個世界的參差。
03、向內安放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里說道:“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
與朋友觥籌交錯,固然是人生一大樂事。
但偶爾從世俗的喧囂中抽身出來,與自己相處,其實也是人生的另外一種享受。
蔣勛在《孤獨六講》里寫道:
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
人生這一趟列車,來來往往,沒有誰可以久伴。
我們終究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熱鬧褪盡后,仍舊感受到獨處的清喜。
當一個人內心澄明,他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自己,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什么是“虛妄”的誘惑。
才能更好的與自己的內心說話,從而活出真正的自我!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