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很久的以前,也就在1979年到1980年,課堂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兩個政治科學系大一的新生,課堂上總是沒精打采。一個是來自夏威夷的黑人,慣于占據教室右后方的角落,戴一頂足以遮住臉部的闊帽,常常呵欠連天,伏案尋夢;另一個是來自臺灣的華裔,喜歡窩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聽得無趣,也索性呼呼大睡。
鏡頭拉近。臺灣來的男孩叫李開復,此君并非厭學,而是對政治科學越來越隔膜,大二終于轉系,改學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興趣是什么?美式的教育認為,興趣就意味著天賦。李開復在計算機系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兩年后畢業,成績居于全系之冠。
這樣的學生用不著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薦下,李開復進入在計算機領域獨領風騷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直接攻讀博士。李開復選定語音識別為博士專攻。經過一年熱戀,他發現專家系統其冷如冰,遠不如統計學有情有義。李開復決心移情別戀,他擔心導師發怒,誰知得到的回答竟是:“開復,你對專家系統和統計的觀點,我是不贊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統計的方法去做,因為我相信科學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個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李開復從導師的大度悟到科學真諦,他廢寢忘食,嘔心瀝血。三年半,難關突破,大功告竣,李開復的研究成果,兼博士論文,引發了那年頭語音世界最大的沖擊波。
26歲的李開復功成名就,當上卡內基·梅隆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人心難測。科學家的心更難測。1990年,蘋果公司的一個邀請電話讓李開復反躬審視自己。那電話說:“開復,你是想一輩子寫一堆像廢紙一樣的學術論文呢,還是要來真正地改變世界?”
“讓世界因你而不同”,這是李開復埋在心頭多年的夢想,如今,被蘋果公司的召喚嗤啦一下點燃了。李開復旋即作出回應,走出象牙之塔,加盟“改變世界”的大軍。蘋果歲月,李開復領受從紙上談兵轉入實戰的無窮樂趣,1995年,33歲的李開復出任蘋果公司的副總裁。
但是他仍不滿足,因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發出了更有蠱惑力的邀請:“我們目前想收購一些公司,你可以告訴我你想做什么,然后我們根據你的興趣對公司進行改組。”1996年7月,李開復跳槽。SGI讓李開復“自己設計自己”,奈何它是一家硬件公司,開復的長處卻在軟件。李開復萌生去意。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