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一個人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接受他人的批評指正,能促成自己更加全面地認識事物,避免讓自己受到傷害。話雖如此,在生活中能做到這樣的人卻不多,大多數人都是抱著一種“不撞南墻不回頭”的精神,本著在傷害來臨時再抹眼淚兒的原則,處理著自己生活中的大凡小事。
人之所以如此執拗,一方面是該死的自尊、“面子”在作怪,一旦聽別人的意見,就證明自己不如人,肯定沒“面子”;一方面是“忠言本身是逆耳的”,人都愿意順著自己說,對于有悖于自己的勸告,往往會不待見;還可能是出于“自信”,一旦自信過度,就降低了相信他人的可能性,因為人都是相信自己勝于相信他人的……
不管是出于哪種原因,不善于聽取身邊人的意見的人,尤其是不聽忠言、圣言、善言的人,往往都會碰壁,受打擊。相反,有時候能夠接納一下身邊人的意見的人,往往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受到的挫折和磨難少些,成功來得快點。
當年的漢高祖劉邦,正是善于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才由一個小混混,一躍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皇帝之一。當時,劉邦大軍沖進關中,雖然他也對陜西咸陽的美女垂涎已久,對阿房宮的財寶日思夜想,最后關頭還是聽了蕭何的意見,全部封存等待項羽到來處置;當劉邦面對項羽的“鴻門宴”不知所措時,沒有講自己的面子以逞匹夫之勇,對張良的建議言聽計從,從而得以全身而退;尤其是劉邦面臨項羽大軍壓境需要韓信的幫助,韓信卻趁火打劫要求封王,他正要站起身大罵韓信使者時,張良的一腳頓時讓他清醒過來,迅速答應了韓信的要求,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
劉邦知道自己文不如蕭何張良,武不如韓信項羽,但只要善于聽從周圍人的意見,他就能成大事,笑到最后,少走很多彎路。如若不然,估計隨意拎出來一個秦末稱王稱霸者,就能將劉邦老兒就地正法,哪有他后來的顯貴?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見地。因為你不可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更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撬動地球,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地從別人的見解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分,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減少失誤,取得成功。就像有句成語說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在一明一暗間,就決定了你人生的格局,是苦悶徘徊,還是大刀闊斧。事實證明,愚蠢的人都很固執,固執的人都是愚蠢的人。這樣的人會堅持自己錯誤的觀點。其實,即使你真的是正確的,也不妨做一些讓步:你的正確是無法掩蓋的,人們最終會承認你,并且會稱贊你的大度。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甲對于《新華字典》倒背如流。某次參加一個名人聚會,飯桌上,一個頗為有頭有臉的人乙說了一個錯別字,甲一聽錯了,立馬為對方改正,但這位乙某人是個好面又固執的人,非要堅持自己是對的。于是兩人爭執起來,就在兩人面紅耳赤之時,甲的朋友丙在桌子底下踹了甲一腳,并打圓場道,你們倆說的都沒錯,這是一個多音字。聚會結束后,甲頗為不滿,責問丙為什么那么說。丙說道:“假如最后你贏了那又會怎樣呢?再說說你贏的后果吧,你得罪了對方,讓其下不了臺,以后與你結了夙愿,未來人生說不定你還有要用到對方的時候,到時候你如何求見?”丙的一番話讓甲恍然大悟,甲立馬握著丙的手說道:“幸虧我挨你一腳后立馬閉了嘴,如果不聽你的,繼續爭執,那我將損失很多啊!”
忠言雖然逆耳,但會讓你受益終身。不要總是固執于自己的看法,有時候聽聽別人的,絕對益處多多。
做個會聽取意見的人:
首先,保持“空杯心態”,不要自滿,認為自己仍舊需要充實,需要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
其次,忘記你取得的成績,敢于向比你資歷淺的人討教。有時候,有人會覺得自己在行業里就是老大,沒有他不知道的,沒有他解決不了的難題。殊不知,有時候再大的工程,往往因為一個小小的蟻穴而瀕臨崩潰。所以,千萬不要忽視身邊比你“弱”的人的意見。
第三,聽別人的意見不丟人,這是為了更好地完善你的知識體系,并以此來規避一些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傷害。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