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多人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如果一些事,沒有完全符合我們的期待,似乎就會引來我們的不滿。而我們也會理所應當地將這種不滿轉嫁到事情的評判上。
鄭州暴雨的襲擊,有好多人都獻出自己的愛心。最讓我們想不到的是,明星捐款又一次引起大家的評論。覺得有人捐的少,有人平時一個包都大于捐款的數目,有人明明收入很多,卻只拿出來一點芝麻。
這種現象太多了。
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吵架,總會直白地判斷兇神惡煞地那一方強詞奪理。卻不知道,可能他是忍無可忍才大發脾氣。
自以為的身邊有錢的同事,面對單位的召喚,捐款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多,于是你就開始質疑他的人品:有錢卻自私。你所不知道的是,可能她家里也有著難以表達的苦楚。
陳道明曾經說過一句話,文明的意義不在于當街便溺,還有善意與寬容。前者是表象,后者才是根本。
我們進步的今天,大家互幫互助的意識都在提高。但與此同時,反而對別人的苛刻也多了不少。善意與寬容的根本,應該是不隨意評價,不輕易論斷。應該是看到別人雪中送炭時,及時點贊。本來,幫助別人就不能被勉強,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
你我皆凡人,在黑暗的路上,哪怕散發自己些許微弱的光,也該值得被感恩。因為,可能正是那束不起眼的光,足以照亮黑暗中的路。給身在其中的人,帶去繼續生活的勇氣與方向。
做好自己,不以己度人,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