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小學時常會向我講述他在學校經歷的一件事:一天,上課鈴響后,任課老師遲遲未到教室,包括兒子在內的許多學生大吵大鬧,后來回到教室的老師見此情景,非常惱火,極其嚴厲地要求吵鬧的同學舉手,兒子和兩名同學非常誠實地舉起了手,其他吵鬧的同學卻沒有舉手。兒子和兩名同學因此被老師逐出教室,罰站一節課,而其他同學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這件事過去很久了,兒子仍耿耿于懷,不無委曲地說:老師雖然教育我們要做誠實的孩子,但是真要誠實了,往往要比不誠實的孩子吃更多的苦頭。
在事實面前,說教往往是蒼白乏力的。這樣一件小事后,兒子很可能會拋棄誠實,學著撒謊,以免再次吃虧。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里上演著誠實者吃虧的鬧劇,社會上自然更不鮮見。在我們周圍不難發現一些怪現象:誠實勞動者收入微薄,投機取巧者卻缽滿盆溢;實事求是的干部難得提拔升遷,善于弄虛作假者卻平步青云;誠實守信者招來傻瓜低能之名,巧言令色者卻博得靈活機智之譽。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堅守誠信者往往要付出較高的代價,而放棄誠實者卻會取得可觀的效益。堅持日心說的布魯諾因其誠實而被虔誠的教徒活活燒死。曹操因制造了帶有欺騙性質的望梅止渴、割發代首故事,博得了足智多謀的美譽。文革時期,彭德懷、張志新因說實話而慘遭迫害,落得死非其所的下場。相反,當時許多人因能積極順應形勢,說了許多違心的假話而得以保命。
誠實是許多人向往并準備實踐的美德,但是在誠實者多吃虧的嚴峻現實面前,許多人還是無可奈何地把它放棄了。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今天,倡導弘揚誠實,宣傳教育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應是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建立誠實者不吃虧的機制,這樣誠實的宏揚才有了強大的現實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誠實也就不會陷入“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的尷尬境地。
熱門專題: